共享優質師資 助力均衡發展——寶雞市“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趙廣才 李崇祥
發布時間:2020-03-06 16:36: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名師大篷車”行動計劃是陜西省教育廳于2012年啟動實施的一項旨在“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實際行動,讓廣大基層教師特別是農村和偏遠地區的教師能足不出校(縣),與名師、專家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得到最好的引領和幫助。該培訓已走過七個年頭,實踐證明,“名師大篷車”廣受基層教師歡迎,是務實舉措。現以寶雞市2019年“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培訓活動為例,對其特點和意義做以剖析,并提美芹之獻,以深化效果。
特點鮮明 深受歡迎
陜西省寶雞市2019年“名師大篷車”行動計劃送培下鄉教師培訓項目11月13日啟動,12月14日圓滿完成,歷時一個月。由寶雞教育學院承擔,對眉縣、鳳縣、隴縣等寶雞市10個縣區2800名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教師以及幼兒園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本次送教中150位名師專家帶來118節精品課程、59場精彩點評、26場專題講座,使參訓教師直接觀摩到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領略了不同教師處理相同課程的不同風格,贏得了各縣區和廣大教師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鳳翔、岐山等大縣區里沒安排上的一些教師,安排好工作,自發前來學習。
送教到校。“名師大篷車”送教送培到一線,到基層,到山區學校、邊遠農村學校。寶雞教育學院送培最遠翻越秦嶺到鳳縣,讓基層教師不用跑遠路就能接受到高端培訓,與名師“面對面”交流。
內容豐富。采用同課異構、專家點評、交流研討、專題講座等形式,幫助農村中小學教師更新教育理念,開闊教育視野,增強立德樹人行動自覺,促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改善教學行為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貼地行走。授課名師來自基層,他們了解一線教師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成長的需求,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照樣會取得不同的教學效果。
節約成本。“名師大篷車”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減少了打攪和折騰,讓更多的一線教師參與其中,受益面更廣。鳳縣教體局領導認為“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是“難得的學習機會”,通知全縣中小學相關學科教師全部參與,從計劃的190名擴大到324名,“放大”培訓,擴大受益面。
意義非凡 推動發展
“名師大篷車”行動計劃充分發揮了專家的學術引領和名師的示范帶動作用,有力促進了基層教師教學技能和業務水平的全面提升,已經成為陜西省教師培訓的得力抓手、有效載體、“亮麗名片”和“品牌項目”。從近年來訓后反饋,可以看到,教師們收獲頗多,學到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場接地氣、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送教活動,對自我專業素養的提升幫助巨大。它的意義體現在:
其一,推動均衡發展。教育均衡的核心在師資的均衡,“擇校”其實是在擇好教師。在解決此類問題還需要時間的當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名師團聚起來,讓優秀師資隨著“名師大篷車”“流動”起來,讓邊遠地區的教師分享高端培訓、享用精神大餐。“名師大篷車”所到之處,教師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成長“短板”得到彌補,使教育發展更趨均衡。
其二,解決困惑問題。每個人都有“成長的煩惱”。如何克服“高原效應”,突破成長“瓶頸”,實現“加速度”成長,這就需要名師來把脈會診、指點迷津。“名師大篷車”遴選的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能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為培訓學員打開了一扇扇窗戶,讓學員看到了在平時教學中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專業水平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
其三,點燃成長心火。教育家在哪里?在學校,在身邊,在課堂,在教學一線。每位教師距離成為教育家并不遙遠,教師在追求專業成長中就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審視、總結、提煉、提升,進而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名師大篷車”行動計劃調動了大家參加培訓學習、熱愛教育事業的積極性,激發和點燃了一線教師的成長熱情和進步激情,增強了前行動力和專業自信,“學習名師、爭當名師”蔚然成風。
其四,搭建“用武”平臺。若非“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近年來成長起來的名師只在“文件上有名,實踐中沒名”,因為他們缺乏發揮示范引領的機會和平臺。英雄需要“用武之地”,否則,他們的能力、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名師大篷車”為名師搭建了平臺,提供了機會,讓曹公奇、劉武宏、安瑛等名師走出寶雞,走向三秦,甚至全國。
精準發力 走向深入
今后,“名師大篷車”需要繼續發揮助力一線教師成長的作用。首先需要精準發力,持續抓實,策劃好、設計好、管理好問題導向,使培訓做得更加貼心、走心。重點是做好訓前需求調研,把培訓辦到教師的“心坎上”,使他們醍醐灌頂,心頭豁然開朗。其次需要擴大培訓學科。主要學科、大學科關照到了,但小學科涉及太少,可以考慮將鄰近幾個縣(區)小學科教師組織起來,一塊培訓。最后,不斷優化師資培訓庫。按照優勝劣汰原則,吸收更多“新面孔”,吸納新鮮血液,讓更多的優秀教師參與其中,帶動一線教師,讓他們的情感、心理、思想卷入培訓學習中,讓“思考教育、追求成長”成為常態,使全體教師在活動中成長、進步。
作者單位:寶雞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