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綠色教育生態 提升教育均衡水平 ——漢陰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舉措
作者:林愛銘
發布時間:2020-03-06 16:24: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漢陰縣作為區域內教育領域改革的先行者,近幾年來,漢陰縣委、縣政府切實把教育放在民生工程之首,堅持“五個優先”。做到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經費優先安排、教育用地優先保障、教師待遇優先落實、教育問題優先解決,從頂層設計打造綠色教育生態。
◎打通教育人事管理綠色通道
在漢陰縣人社局、編辦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制定了以教體局為主體的教師流動機制,破解了因教師編制、職稱晉升難而制約教育發展的難題,全面化解了教師借調、職稱晉升等歷史遺留問題。教師流動嚴格按照“遵循編制、崗位空缺、學科配套、網上公示”的原則,實現了“深山向淺山、淺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區、城區反赴農村”的良性循環,整個過程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得到了一線教師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成為全省各縣區學習借鑒的先進經驗。全縣農村中小學疊加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鄉鎮人員工作津貼兩項制度,極大地調動了教師扎根農村山區的積極性。
2019年,漢陰縣出臺了《漢陰縣中小學教師獎勵性績效工資考核的指導意見》,將學校正式在編在崗教師年人均新增6000元納入教職工績效考核,同時制定了《關于縣級教育骨干體系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和《關于推行中小學校長績效工資的實施意見》,全面實施績效工資分配改革,突出“多勞多得、優績優酬”,進一步激發了全縣教職工辦優質教育的激情。
◎搭建教育經費管理直通車
在漢陰縣委、縣政府的主導下,縣財政、審計等部門尊重教育發展規律,推進教育領域簡政放權、創新管理方式、優化服務意識,將教育資金的管理主體由縣財政局管理為主調整為縣教體局管理為主,縣財政局、縣審計局負責監管,將教育系統原34個財政一級預算單位調整為現在的1個一級預算單位和32個二級預算單位,減少了行政運轉環節,發揮了教育經費的最大效益。
縣財政局每年對4所學校進行財務檢查,縣審計局每年對3所學校進行財務審計,教體局每年對6所學校進行財務內審,同時嚴格執行校長離任審計制度,在教育系統形成兩年一輪回、三年全覆蓋的財政、審計、內審三重教育經費后期監管機制。同時在教育系統內部推行“云之家”財務審批系統,讓學校財務人員不出校門即可完成財務報賬審核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學校財務全部實行預算管理,給予學校充分的財務支配權,提高了教育資金管理和使用效益。
在縣財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漢陰將學校食堂收歸學校自主經營,實施學校明廚亮灶工程和學校餐廳建設。加強和規范營養改善計劃招標采購監管,實施大宗食品和米面油肉“四統一”政府采購,落實食品驗貨、試嘗、留樣、食用等環節的監管,確保食品營養、操作規范、安全運行。將學校保安、炊事員、寄宿制學校后勤崗位臨聘人員的基本工資和養老保險金納入縣財政統一預算核撥,學校公用經費集中保障教育教學需求,切實減輕了學校經濟負擔。
◎規范開設評價三級課程
作為教育均衡指標之一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均衡,漢陰縣嚴格落實國家中小學課程設置標準要求,在全縣所有中小學規范三級課程開設。一是堅持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特別注重農村中小學音、體、美、綜合實踐等學科的課程開設,同時各學校結合實際,將研學綜合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做到有內容、有師資、進課表,確保每一位中小學生參加有效的研學綜合實踐。在德育課程上,漢陰縣創新實施“德育作業”,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優秀案例并在全國推廣。二是結合漢陰實際,開設特色地方課程。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國學研究中心的支持和指導下,自2016年開始在起始年級試點開設國學,目前已全面普及。依托三沈故里優勢,編印《沈尹默書法》學習材料在全縣中小學使用。2019年由漢陰縣劉康奇老師主編的本土書法教學學習材料《臨寫字帖》于秋季開學走進各小學課堂試點使用。三是開設門類齊全的校本課程。各級各類學校自主研發開設校本課程,課程涉及樂器、球類、手工、舞蹈、繪畫、機器人、微電影制作、“STEAM”等系列課程以及漢調二黃、皮影戲等非遺項目,同時,各校注重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建設,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
為全面保障三級課程教學質量,漢陰縣對三級課程實施全學科檢測。漢陰縣除了對所謂的“主課”檢測外,還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課程標準,經反復調研、討論制定了體音美學科評價檢測辦法,并按照統一檢測時間、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統一考核的原則進行實施。地方課程國學、閱讀納入全縣統一檢測范圍,各校校本課程由學校自主檢測。通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縣、校二級考核,有效促進了學校素質教育全面深入推進,保障了“五育并舉”的全面實施和教育均衡質量的提升。
漢陰通過系列舉措,打造綠色教育生態,教育發展環境全面向好,全課程育人全面實施,為鞏固提升漢陰教育均衡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漢陰縣教育體育和科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