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的文明交往
作者:譚 松
發布時間:2020-03-05 15:38: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往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高校教師只有深刻理解文明交往論的豐富內涵,才能有效地指導課堂教學實踐,從而更好地增強學生對文明交往的深入理解。本文以十字軍東征為例,著重論述了對歷史教學中以文明交往論為主體的文明史觀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文明交往 封閉與文明 文明史觀
中圖分類號:K132
文明交往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學習歷史的思維之一。高校教師可以借助文明史觀,通過對不同文明交往行為的教學設計,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明交往的歷史作用和意義。
文明交往視角下的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是由天主教士兵組成的軍隊,他們都佩有十字標志。十字軍東征是一系列在教宗準許下進行的宗教性軍事行動,是西歐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于羅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進行了多次東征行動,其中有一些東征行動是針對天主教以外的其他異端與異教的,并非針對伊斯蘭,如“阿爾比十字軍”的目標是法國南部的“清潔派”異端,以條頓騎士團為主的“北方十字軍”的目標則是波羅的海多神異教徒。十字軍東征的目的是保護朝圣者和反對吉哈德擴張,以及從伊斯蘭諸國手中拯救半奴隸與奴隸。本文從擴張之源、收復失地、戰爭進程三個方面敘述了十字軍東征的緣起和進程。
1.擴張之源:擴張信念與宗教狂熱交織
隨著城市的興起和貨幣商品經濟的發展,西歐封建領主獲取商品和貨幣的欲望也隨之增強,僅靠固定地租收入已不能滿足其需求,入不敷出成為常態。為了改變這種生存狀況,取得封地,擴張就是在所難免的。此外,現實情況也不容樂觀:戰爭、瘟疫、人口增加迅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此起彼伏。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奪取東方的土地和財富,封建領主蠢蠢欲動,開始策劃進攻近東地區。被羅馬天主教會煽動的宗教狂熱同樣是十字軍東征的主要原因之一。10世紀以后,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越來越多,朝圣貿易愈加興旺。在羅馬教廷看來,耶路撒冷的地位甚至超過了羅馬,控制朝圣貿易的利潤無疑是豐厚的。相對于封建領主、天主教會、商人來說,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的要求可能更出于實際。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開始對周邊進行擴張,矛頭首先指向小亞細亞,此時的拜占廷帝國正處于皇朝交替的混亂之中,面對生存危機,拜占廷帝國只有維持基本的生存條件,收復失地。這幾個方面就是十字軍東征的原因,十字軍的產生與擴張信念和宗教狂熱密切相關,這一點也決定了其性質是西歐封建領主的掠奪戰爭。
2.收復失地:屢戰屢敗的嘗試
1095年11月,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南部的克勒芒小鎮召開宗教大會,向到會教士、封建主、富人和窮人發表了歷史上極具煽動性的著名演說“以父為名”,號召逐鹿爭雄的西歐各君主王侯停止“私戰”,到東方同異教徒斗爭,奪回被突厥人占領的圣地,并說突厥人已在東方“上帝的國度中大肆蹂躪”,“一切等級的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干凈”,否則就會被“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做奴隸的種族”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并聲稱這雖是他的呼吁,但下令的是基督。他的演說極富煽動性,與會人員給予了熱烈的響應。
1096年秋天,西歐封建領主組成騎士十字軍,由諾曼底、洛林、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南部分幾路向東方進軍,經過艱苦斗爭之后,四個十字軍國家——耶路撒冷王國、安條克伯國、特里波利伯國、愛德莎伯國相繼在東方建立。這是唯一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十字軍,但也受到了穆斯林的英勇反抗。
1147—1149年,第二次十字軍遇到了強大的薩拉丁國家抗擊,主力軍全軍覆沒,耶路撒冷重回穆斯林手中。1189—1192年,第三次十字軍也敗于薩拉丁之手,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震驚了西歐封建領主。1202—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隨之組建,但部分十字軍受威尼斯脅迫主攻方向卻由埃及轉為拜占廷。十字軍建立了拉丁帝國(1204—1261年),威尼斯也因此沉重打擊了競爭對手拜占廷。
1217—1221年,第五次十字軍攻擊埃及,先勝后敗。1228—1229年,第六次十字軍攻擊了敘利亞。1248—1254年,第七次十字軍主攻埃及,法國為保衛北非陣地而出兵。1270年,第八次十字軍攻擊突尼斯,因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病亡,法國退出。之后,穆斯林逐漸反守為攻,1268年埃及占領安條克,1289年攻陷特里波利,1291年攻陷阿卡城,十字軍在近東的據點全部陷落。
3.戰爭進程:西方恢復圣地的失敗
十字軍東征是西方基督教國家與中東伊斯蘭世界的一場直接沖突,是歐洲國家第一次向歐洲境外擴張。恢復圣地的失敗,可以說是暫時遏制了西方殖民的野心,伊斯蘭世界獲得了安寧。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十字軍的失敗,給西方帶來的是對政府治理的關注和教皇權力的式微,也是西方轉型的重要條件之一。
文明交往與歷史教學
1.文明交往:歷史教學的新角度
歷史新教材在編寫體例上采取了模塊的形式,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模塊,體現的是一種文明史觀。歷史的自覺是文明的自覺,既有對抗又有和平共處。歷史研究的真正價值在于對歷史做出正確的解釋,并追溯歷史的起源,文明交往論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著眼于引發深層次社會變革的影響,例如戰爭。戰爭作為文明交往的一種形式,以暴力作為文明之間的交流媒介,有直接、快速的一面,而文明交往則是人類交往文明化的進程。文明交往的世界是變化的世界,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也是這樣的,都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動,最終兩個文明雖然分道揚鑣了,但人類人文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覺醒了。
2.文明交往:框架化的知識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知識的框架構成一直是難點。將文明交往論作為學習的主導思想,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框架,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本文以十字軍東征為例,論述了文明交往對西方社會的促進作用。
首先,有助于歐洲基督徒與中東穆斯林的相互了解,大大拓寬了歐洲人的視野。過去,很多基督徒認為阿拉伯人是嗜血成性的“惡魔”,但經過戰爭及占領時期的長期交往后,他們驚奇地發現阿拉伯人具有優雅的氣質,親眼目睹了東方的繁華景象,感受了阿拉伯文明的優越。這就是認識上的成長。
其次,推動了東西方貿易和歐洲城市經濟的發展。歐洲人帶回來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如棉花、稻米、芝麻和蔗糖)和香料,極大地刺激了歐洲市場的需求,意大利商人在地中海建立的眾多貿易據點和商站,為密切的貿易關系奠定了基礎,地中海貿易圈的雛形開始出現。十字軍帶回來的金銀財寶及貿易的擴大,使歐洲商業、銀行和貨幣經濟發生了變革,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這就是經濟上的成長。
再次,推動了東方文化和古希臘文化的西傳。東方許多產品,如紡織、冶金、制糖等技術及阿拉伯數字、代數、羅盤、火藥和棉紙等傳入西方,改變了西方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阿拉伯語在歐洲的影響也逐漸擴大,《天方夜譚》同樣給歐洲文學留下了印跡。同時,歐洲人在阿拉伯的圖書館中接觸到了大量的譯成阿文的古希臘典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這就是文化上的成長。
最后,進一步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在戰爭中,很多封建領主陸續破產并陣亡,參戰的不少農奴,甚至一些封建領主回國后進入了城市成為市民,這些都加快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而天主教會在東侵之后越發聲名狼藉,勢力由盛轉衰。這是社會與制度的成長。
兼容并蓄的文明交往思想
對歷史教學來說,著眼于文明之間的交往、包容與借鑒是十分有必要的。十字軍東征無疑給東西方文明帶來了巨大影響,西方基督教文明因之發展,走向開放與吸收之路。東方文明則恰恰相反,漸趨閉塞與保守,但這并不意味著東西方文明有高低優劣之分。不同文明是多彩、平等且相互包容的。我們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也應當傳達這樣的思想:在日益開放的當今世界,應該對人類文明成果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擷百家之精華,融各方之優長,把握時代大勢,著眼民族夢想,放眼世界未來,進一步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在取長補短中共同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的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這就為我們將以文明交往論為主體的文明史觀融入歷史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鐵錚、黃民興 等:《中東史》,彭樹智主編,人民出版社,2010。
[2]哈全安、周術情:《哈里發國家的浮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世界文明史》(上),馬克垚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美〕威廉·麥克尼爾:《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文明的互動》,中信出版社,2013。
[5]《世界上古中古史》,朱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