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對于一個學校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我們具體負責實施北京市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名園長)發展工程近8年,感到校長的專業發展與成長還有一些要素需加以關注和重視,因為它們為校長走向卓越提供了成長的支架。

支架一:研究力。2010年,我們在為該工程做頂層設計的調研中發現,雖然“科研興校”的理念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提出,但中小學里研究與教學、管理“兩張皮”的現象仍然突出,不會做研究、假研究的情況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校長與教師缺乏做研究的系統學術訓練。研究能力的薄弱限制了校長對教育理論的重視與積累;理論的薄弱又進而限制了校長辦學思想的梳理與凝練。所以,我們在名師名校長的培養中設計了“研究引領、學術涵養”的培養理念。到目前為止,北京市已選拔培養了三批121名中小學校長(園長),每位結業的校長(園長)通過完整的課題研究訓練,研究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工作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轉變,自主發展的意識逐步增強。可以說,研究力的提升成為促進校長專業成長的基礎性支架,也成為我們名師名校長“自我造血”式培養工作收獲的一條重要經驗。

支架二:思想力。具備了研究力的校長,還要不斷地形成理性思想力,具體體現在辦學思想上。校長的思想力是校長卓越的又一核心要素,其來源于校長用理論對學校教育問題的不斷理性思考與實踐。校長學點教育哲學很重要,因為校長對學校的前途、命運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哲學在校長專業成長和教育實踐中,先是形成辦學思想的理論基礎,進而建構校長的教育思想,促進學校教育實踐沿著改革與創新的正確方向前行。所以,一個好校長一定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實踐活動有價值取向,能夠對自己的辦學行為進行反思并做出合理的價值選擇。因而,能用哲學來思考教育問題,可以對學校教育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從而成為一個明智、卓越的校長。

支架三:思維力。思維品質外顯為卓越校長獨立思考力、結構思考力、成長性思考力和系統思考力,這些能力的高低決定了校長間的差異。

獨立思考力即是批判性思維的具體表現。擁有批判性思維的校長能夠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進行獨立思考,不盲目跟風、到處學習各種經驗,并直接將之移植到自己的學校,從而正確地把握學校改革的方向。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校長能夠進行有效溝通、保持好奇心,具有調查研究、分析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可以成為校長“貫穿人一生的思維模式”。

結構思考力是多維度、立體化思考的能力。多維度,指看問題需要從核心出發,將之分解成不同部分進行深入討論;立體化,是要學會全面統籌、深入思考,保持思維清晰、觀點有力。有一些校長并不能很好地使用結構化思維來表達觀點與總結經驗。結構化思維“先總后分”的立體化分析模式,是先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再層層分析,這樣會讓思考更加清晰有力,而把教育主張表達清楚是校長必備的基本功。

成長性思考力強調能力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學習培養的思維模式。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對正確的思維模式進行了數十年研究后,提出終身成長力的概念,即成長性思維。成長性思維對校長的工作尤為重要,校長如果固化自己的思維并僅僅基于自己的主觀判斷做事,會陷自己于被動的狀態,這極不利于學校的發展。

系統思考力是思考事件與現象的聯系,找出現象背后的內在邏輯,構建看待問題的全局觀。校長的系統思考力水平影響學校系統的規劃與發展。只有具備了被稱為“第五項修煉”的系統思考,才會有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和自我超越的修煉,才能突破以往思維的固有模式,從而發揮潛力。

總之,研究力、思想力、思維力三大支架是校長走向卓越的軟實力,需要校長在現實中將之轉換為行動力。卓越的校長能夠肩負教育的使命,實現教師強生、學校強教、校長強校,最終實現教育強國。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