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網友進行線上交流,他說自己最近很迷茫,自己是一名鄉村教師,雖然才工作五年,但對教育很無力且無助,所以對教育教學絲毫提不起一點興趣,感覺到自己好像進入了“職業倦怠”, 周圍的很多老師好像也是如此。聽了他的心里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一般職業倦怠會出現在中老年教師身上,但像他這么年輕出現此現象,不由得使我為他擔憂起來。

我和他一起探討了初學騎自行車的話題,其實要學會騎自行車,除了個人勇氣、伙伴鼓勵外,自己得掌握一定的技巧:騎上自行車后,首先要身子正,不能斜著身體,不然會不平衡;再是眼睛向前看,選好前進的路線;還有一點就是腳下用力蹬腳踏,這樣才能使自行車走得快、走得穩。其實教師的教育人生就如學騎自行車一樣,首先得身子要正,其次得眼睛向前,最后得腳下用力。

身子要正,教師要擁有高尚的師德師風,有自己的職業底線,職業底線就是教師不得觸碰的紅線。比如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假如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就是對學生人格的侮辱,肆意踐踏學生的尊嚴,切不可取!教師決不能把學生當作自己謀取私利的工具,有的教師為了自己的私利開設輔導班,有的教師會出現“吃拿卡要”現象,讓家長從心里就看不起。雖然這些只是個別教師的所作所為,但卻傷害了教師群體的聲譽,讓其他教師無辜背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堅守這樣的底線:不誤人子弟,盡量做到不傷害任何一位學生,創造便利條件,為學生健康發展助力,盡可能地讓學生“自由”成長。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向師性”,一個具有高尚師德師風的教師必定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或英雄,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做到“身正”,否則教育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并且無法彌補。

眼睛向前,即教師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和創造力。有的老師教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總是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自我感覺還得心應手,殊不知學生不同,方法亦不同,應該根據學情進行適當調整。有的教師從來不讀書,卻鼓勵學生多讀書,說出來的語言是干癟的,起不了榜樣引領作用。有的教師在日復一日的瑣碎工作中疲于應付,出現“忙”“盲”和“茫”情形,逐漸迷失自我。這些現象的出現其實都是教師“知識視野狹窄”的表現,不會巧干、不會創造性地干、不會智慧地干,導致教師出現職業倦怠。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泛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所以,要做一名有智慧的明師,除了具備必要的文化知識儲備外,得多讀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再把相關理論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在如此高速發展的時代,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放眼未來,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終生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腳下用力,即教師要做理論和實踐兼備的實干家,而不是夸夸其、談紙上談兵的空談家。現代社會發展迅速,教師要主動適應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挑戰,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多讀書,多實踐,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實踐,不斷總結反思。做一名教學能手、做一名科研先鋒、做一名具有思想力的教師、做一名為學生發展而勇于探索前行的智者。在所任教的學科領域,有自己的課程意識和開墾的一片芳草地。腳下用力除了堅持外,還需巧干、智慧地干,這樣才會做出一定的業績。教育工作者們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創造,這樣才會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實干家。

當用這三種方法學會騎自行車后,必定會擁有嫻熟的騎車技術,即使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也會騎行自如。當教師擁有這三種方法后,再來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必定不再恐慌、不再困惑,必定信心滿滿地行走在自己的教育人生大道上。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崇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