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南、陜北、關中十幾所學校工作了45年,我今年終于退休了。原本以為從此可以不再想學校的事情,不再考慮教育的問題,但有天晚上,一位年輕班主任給我發來信息,傾訴她因班里一名優秀學生沒有奉獻精神而感到苦惱,希望我給她支招。這條短信令我久久不能入眠。

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我見過無數千方百計幫學生補短的老師,也聽過無數人津津樂道轉變“差生”的故事,“補短”幾乎成了教師教育教學的常規工作,成為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法寶??梢哉f,“補短”已是我國教育中的普遍現象。究其原因,也許是人們受西方“木桶理論”“短板效應”的影響,使我們無形中把“揚長避短”的優秀文化傳統弄丟了。

作為常人,我們都有長處和短處。為了追求完美或者成功,每個人都應知道自己的短處,盡量去彌補,但我們不能只顧補短,忽略甚至丟掉了自己的長處?,F實中,很多人出于對自己短處的自卑、對別人長處的仰慕、對美好事物的渴望,經常橫下心來舍長補短,向別人美好的“長處”看齊,甚至不惜削足適履。殊不知,大多數人的特長和短板是與生俱來的,一味盲目補短,有可能導致最終短沒補齊,長處反而變短或丟了。

現實生活中,人除了容貌、知識和某些常規技能方面存在欠缺,可以投入精力加以彌補,作為人稟性方面的弱項其實不必大動干戈地去補,有時候甚至根本改變不了。姹紫嫣紅都是春,稟性各異才和諧。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性格、脾氣、氣質等往往花費精力也不一定能補上。相反,讓我們每個人都能以優點發光、靠長處生存和發展,這樣才能呈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好局面。

那么,如何對待我們的長處和短處?多年來流行的“木桶效應”“短板學說”理論值得商榷。如果一味補短而抑制了長處的發展,從長遠看是不明智的。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在知短避短之時,更應知長揚長,揚長以避短,揚長以補短,即通過不懈的努力,盡力使優勢更優、長處更長,這樣才不負上蒼賦予我們的長處。如果我們在某個領域的長處超過大多數人,就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應該對自己有合理定位,做好人生規劃,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特長。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既讓自己的價值最大化,也能用自己的特長為社會作貢獻。我希望老師們能從這件事中受到啟示,回歸傳統教育的本真,在立德樹人的前提下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每名學生的本性,既科學補短,更充分揚長,讓每名學生都能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有用人才。(作者系陜西省特級教師、延安大學兼職教授)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