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各年齡段家長會的旁聽、觀摩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這樣的情況:教師站在講臺上,家長“排排坐”在小椅子上;家長會持續約兩小時,多是教師在講述;家長會進行半小時后,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看手機或不時調整坐姿,專注力明顯下降;教師反復強調的“要點”,許多家長沒記住,下次開展工作時還是老樣子……總之,教師精心準備的家長會內容,往往并沒有按照預期傳達到家長耳中、心里,家長的合作意識、教育意識、責任感似乎也沒有得到強化。家長會總是熱熱鬧鬧開始、冷冷清清結束。

為改變這種情況,我們提出了“參與式”家長會的理念。通過創設自由開放的家長會環境,營造平等對話的氛圍,明確主題、轉變組織方式、精選組織內容、凸顯對話共贏,改變教師“一言堂”現象,增強家長在家長會中的參與性。

明確家長會的定位與目標

家長會的基本定位是向導,直接影響家長會的方案設計與內容選擇。當前,幼兒園家長會常見的基本定位有兩種,即“工作布置會”和“教育科普課堂”。這兩種定位使家長變成被動的接受者,而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家長習慣了這種模式后,便會認為家長會只需要自己來園聽一聽,“人到即可”。從長遠來看,這會讓家長在育兒問題上養成“惰性”,不利于建立親密的家園關系。

因此,參與式家長會的基本定位應該是“關于幼兒發展的親師(家長與教師)研討會”。這個基本定位強調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必須樹立在幼兒園教育問題研討中的“主人翁”意識,始終強化自身在家長會過程中的主體性與不可替代性。

在親師雙方平等互商的基本定位下,家長會的目標設計也至關重要。目標是否適宜直接影響家長會的實效。

首先,依據3—6歲幼兒發展的特點,小、中、大不同年級組的家長會應有差異化的目標導向。以新學期第一次家長會為例,小班的目標主要是緩解入園焦慮,中班的目標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和提升交往能力,大班的目標主要是幼小銜接。

其次,在家長會總目標的牽引下,應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詳細調查在幼兒某年齡段的特定時期,家長有哪些困惑、現階段特別關注哪些問題。教師梳理調查結果,選擇家長普遍關注和感興趣的話題,結合班級幼兒情況、活動開展情況等,可以確定更加細致、可操作、可評估、可達成的目標。提前對家長進行調查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找準參與式家長會的核心目標,還可以針對家長的問題,提前查閱資料,做充足的準備,以便在家長會過程中順利接住家長拋過來的“球”,從而獲得家長信任。

再其次,要呈現一次邏輯性和條理性強的家長會,還要捋清不同小目標之間的關系,讓家長會的小目標圍繞著總目標逐層、逐步設計展開。

緊扣目標選擇家長會內容

一次家長會時間不宜過長,設計的內容也不宜過多,所以就要學會對內容做取舍,而取舍的原則就在于家長會的目標設計。

首先,當家長會內容都直指家長會目標達成,但內容還是超負荷的情況下,教師要學會圍繞目標,厘清內容之間的關系,再整合優化家長會內容。

比如,在一次大班家長會備課中,經調查發現,家長特別想了解幼小銜接應該做哪些準備。教師認為這是家長會重點,但是家長會中還應讓家長知道本學期家園共育的重點、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發展目標等。如果每項內容都一一講述,時間長、內容多,家長難以接受。于是,我們梳理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進行了整合優化。

我們先播放學前教育宣傳月視頻《幼小協同,科學銜接》,引導家長在觀看視頻與研討中,總結出幼小銜接的準備包括能力準備、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三方面,以及做好幼小銜接準備的策略。接著,教師從專業角度,依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與發展目標,總結提煉家長幼小銜接的策略,尤其是家園配合的重點。這樣圍繞目標優化整合內容,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教師將想傳達的內容融入了家長感興趣的話題。

其次,當內容安排并不直接指向本次家長會目標時,我們要思考這些內容的呈現方法與途徑。有些家長會內容屬于事務性的提醒,但對于幼兒安全、健康又特別重要,如幼兒服藥登記,可以重點講述,也可以用溫馨提示卡片的形式發給家長。還有些家長關注的問題,并非本次家長會重點內容,就可以根據話題內容涉及對象的多少,采取家長沙龍、個別咨詢等方式實現。

形式創新讓家長深度卷入

參與式家長會與傳統家長會最明顯的區別體現在活動形式上。參與式家長會要求教師積極創新活動形式,多采用視頻、話題討論、游戲等方式,讓家長在深度卷入式的體驗、研討、學習中,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最終轉變觀念。

方式一:視頻觀看與研討。在采用視頻觀看與研討時,教師一定要精選有助于達成目標,同時又能夠引人深思的短視頻。視頻越有沖擊力,越容易引發家長研討。

比如,小班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發現很多家長對幼兒園有誤解,不滿意孩子每天在幼兒園玩的狀態。針對這一問題,在家長會中,我們先讓家長盡情表達:“您期待孩子在園做什么?”通過家長自由表達,我們初步了解了家長的教育觀念。緊接著,教師邀請家長一起觀看相關視頻《變形記》,它展現了孩子每天被課外班、興趣班捆綁下呆板、無生機的狀態;又展現了孩子在游戲下活潑自由、充滿活力的面貌。觀看完視頻后,我們再讓家長展開討論。視頻前后兩部分強烈的對比,對家長的思想產生了強烈沖擊。

方式二:游戲體驗與感悟。在采用游戲體驗與感悟時,教師要提前設計游戲情節,選擇家長能參與的項目。在組織家長體驗時,要把握時間,及時控場。在討論環節,要緊緊圍繞目標展開。

比如,我園教師發現很多家長對幼兒發展認識有誤,認為發展就是會數數、識字等。于是,在家長會中,教師讓家長進入班級區角,體驗區角游戲。游戲結束后,讓家長分組研討。這時家長才發現每個區角游戲都有價值。教師在家長研討的基礎上,再講述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是如何支持與引導他們學習的。這種游戲體驗觸動了家長原有的認知,同時增強了家長對教師專業性的認同感。

方式三:話題討論與分享。在采用話題討論與分享時,教師要根據家長會的目標,選擇有意義、有價值的話題。注意選擇的話題不能太專業。在討論時,要引導家長分組,調動每個家長的積極性。

比如,中班家長會中,教師讓家長圍繞主題“坐地鐵時,家長可以引導幼兒學習什么”展開小組討論。在激烈的頭腦風暴結束后,教師歸納總結了家長的發言:坐地鐵時,家長可以引導幼兒學習的內容涉及數學、語言表達、自理能力、文明禮貌、社會規則意識培養等10余項內容。這些討論讓家長恍然大悟,原來生活中日復一日的平凡事件,蘊含了如此多的教育契機,這引起了他們的深刻反思。

盡管參與式家長會可采用的形式很多,但我們需要明確,創新活動形式是為目標達成服務的,教師一定要避免走進單純追求形式而忽略目標的誤區。

與此同時,還需要強調的是,整個參與式家長會的過程中,都應讓家長身心舒暢、輕松自由,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感染力與親和力,能以平等對話的心態組織整個過程。不能為了強調自己的專業性或為了讓家長信服自己,過多使用家長不熟悉的專業名詞或反復糾正家長不夠嚴謹的措辭,從而給家長造成壓迫感,進而影響其積極性的發揮。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