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發展的新要求
作者:李朝生
發布時間:2020-01-09 15:57: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學校是培養學生健康成長的主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系列講話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踐行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我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抓好落實。
一 建新時代的文化
學校文化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所以建設新時代校園文化,必須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挖掘地域人文歷史和校情校史,形成師生共同認可、站在時代前沿、學校特有的氣質和特色,并不斷煥發出新生機與活力的校園文化。
一是提升景觀文化。例如西安高級中學新校址所在的未央區是漢、唐等多個王朝宮廷的故地,根據西高特有文化基因并結合所處的地域文化與悠久辦學歷史,在挖掘和打造人文校園、生態校園、時尚校園、科技校園等方面,通過景觀規劃布局,將百年精英、綠色和諧、時代氣息、崇尚科學等元素直觀明了地展示給廣大師生;西安市育才中學以延安“保小”的紅色基因為元素,設置了紅色教育園地、紅色地標長廊等景觀標志,實現環境熏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二是強化制度文化。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轉化器、激發器和推進器。制度是辦學的規劃和保障,它不僅是一種價值激勵因素,也是一種利益刺激杠桿,沒有制度文化的剛性約束,單靠精神文化本身的教育引領,單靠物質文化的教育熏染,要想在學校成員身上切實內化新時代的學校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實現學校有序地良性發展也是不可能的,學校文化建設前行的速度、達到的高度、輻射的廣度都將受到很大影響。所以,強化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那么制度的建立,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特點,在合法程序的基礎上,獲得相關利益群體的認同和接受,一旦形成,就要樹立制度權威,對事不對人,力促制度執行落到實處,打造高效的制度執行力,更好地生發即時效應,不斷提升后續效應。灃西實驗學校、第一小學校長楊振德在執行制度中碰到一位平時工作非常認真的老師缺課未到崗,后在原因調查中發現該教師送突發腦溢血的父親去醫院緊急搶救,一時緊張既未請假,也未到崗,在行政會研究處理的過程中,絕大多數領導根據該同志平時的表現都建議免于處理,但楊校長認為曠課是嚴重的教學事故,必須處理,處理的方式可采取先人文后制度的辦法,利用學校的人脈資源派副校長親自趕往醫院聯系專家,解決該教師在家人醫療救治中的后顧之憂,然后再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對該教師進行處理,既維護了制度的權威,又平衡了教師的敵對情緒,達到了共贏。
三是豐富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新時代師生文明素養和學校文化建設的最終體現。培養師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立德樹人社會化的過程,也是轉化成自身內在的性格情操的過程。因此,精心籌劃融德育與能力、科學與人文、責任與擔當、社會與健康等方面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黨團活動、節日主題教育、社團活動、研學活動、兩節一會活動、學生自主管理、學生禮儀教育、傳統文化實踐等各類文化活動,既是充盈新時代學生核心素養,又是培養學生走向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有效途徑。
四是凝練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學校廣大師生員工共同的理想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傳統、學術風范和行為準則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所以凝練和提升學校辦學的價值觀、思想理念、目標、宗旨、方略和特色以及學校精神、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是引領師生價值取向之魂,是激勵全校師生為實現美好目標積極進取的精神動力,從而引領師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價值準則、性格特征、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 做新時代的教師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提出: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教師管理體制機制科學高效,實現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如何管理教師)。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國家需要教師如何教學)。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教師應該獲得什么地位)。所以廣大教師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改革創新、服務社會,作出重要的貢獻。
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黨的十八大確立了新時代的教育方針,十九大就全面落實教育方針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變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實施素質教育”變為“發展素質教育”,并增加了“推進教育公平”。所以立德樹人不再是目標,而是新時代教育人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素質教育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是要提高并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這就對新時代學校管理者和師資隊伍提出了一個更高的新的要求,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終身發展,適應時代需求的現代化教師隊伍。
二是做創新型現代化教師。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教育現代化的八大理念,即更加注重師德為先、全面發展、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發展、終身學習、共建共享。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將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著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結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奮斗目標提供有力支撐。所以,要實現2035年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核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途徑是通過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裝備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培養出適應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新型勞動者和高素質人才。
三是加快實施課程改革。教育是幫助孩子社會化的過程,而課程正是社會生活經典的濃縮,課程改革在教學目標的落實上由“雙基”目標到“三維”目標到現在的“三方面六素養十八個要點”的學生核心素養目標,要求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廣,所以,新時代的課程改革對教師師德的厚度、知識的寬度、能力的拓展、素質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課題,這里的課程改革不是課改或者說課堂改革,而是融合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于一體的全面改革,最終實現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學校,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的辦學特色。
四是爭做四有好老師。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師范大學時強調,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隊伍,是學校辦學的重要任務。所以新時代的教師要進取,自覺挑戰工作極限;會思考,經常能看出問題;善合作,融入公開性活動借力發展;愛閱讀,開闊教師的視野;重發展,形成好的思維方式;躬身行,關注自我、理論、現實和積累經驗。
三 育新時代的學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基石,所以培育新時代合格中學生是教育人的初心和擔當。
一是強化思政教育全方位開展。第一,在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上,要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化儀式育德信念教育,知識育德課堂教育,讀寫養德修身教育,習慣立德養成教育,素養蘊德藝術教育,實踐寓德生活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第二,在思政教育關鍵載體上,要重視課程和教材建設,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心理特點開發學生容易接受、喜聞樂見的課程,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文娛、體育、美術、科學、音樂、閱讀、手工、太極拳、播音與主持、語文、數學、英語等社團活動,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好、興趣,發揮特長,增長才干,引導學生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傳承者和締造者;第三,在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注重理論與實踐、育德與育心、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五個結合”;第四,在思政教育的推進力量上,要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作用,引導家長、教師主動踐行立德樹人的原則,關心和關注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環節,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育人的格局。
二是著眼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核心素養是知識、品格、能力和立場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就要求學校的整體工作必須著眼于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重塑學校辦學理念,重鑄學校育人文化,重構學校課程體系,重抓學校教學實踐,重建學校評價體系,努力探索課程設計,創新發展教學方式,持續提升課堂教學,精心策劃主題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出彩,真心助力每一個孩子出彩,進而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合陽縣坊鎮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