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雖然政府財政沒有給民辦高校充足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經費資助,但多年來各民辦高校依舊積極推進該項工作。隨著該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學生參與人數、申報立項數、投入經費均大幅增長,怎樣確保項目質量成為各校管理部門需要思考研究的重點。近年來,西安翻譯學院立足現狀,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實踐途徑,積累并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較強且效果良好的管理措施。

[關鍵詞]民辦高校 大創計劃 管理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基金項目:2018陜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創新創業學院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SGH18H464);2017年西安市長安區科技局科學技術計劃項目《西安翻譯學院創譯孵化基地建設研究》(項目編號:CC1702);西安市社科聯項目《互聯網+背景下西安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課題編號:16XF12);西安翻譯學院科研課題《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實踐研究》(課題編號:19B04)。

2012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以下簡稱“大創計劃”),并提出以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為創建創新型國家儲備人才。隨著“大創計劃”的實施,學校逐步建立起校內多層次創新計劃體系,成為學校系統訓練學生科研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平臺和載體,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進一步營造了校園創新氛圍。7年來該項工作成效明顯,受到師生認可,成為高校轉變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動“雙創工作”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西安翻譯學院積極推進“大創計劃”,在參與學生數、申報立項數和獲批等級及數量等方面,一直處于陜西省民辦高校前列。學校不斷探索有效管理途徑,在確保項目實施質量,長期保持師生積極性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形成了一套管理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施現狀

2012年,學校按照“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的原則,依托院、校二級管理體制落實和布置“大創計劃”立項工作。截止到2018年,全校申報大創項目共計962項,參與人數5300余人,覆蓋面由2012年的1.2%增長到2018年的10.3%,投入經費近200萬元。2016—2018年參與申報數分別為113項、156項、191項,涉及7個學科40多個專業,具體立項情況見表1、表2。

從以上兩表的數據看出,學生參與“大創計劃”的積極性持續增高,申報數量呈遞增趨勢,為確保項目質量,學校的立項數一直保持穩定。這些數據也體現出師生對此項工作越來越重視,主動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學生在項目類型選擇上不滿足于創新,更希望動手實踐,讓自己的想法變為現實。隨著項目數量的增加,項目管理難度逐漸加大,就需要對原有的管理方案重新進行科學計劃、組織、布局和優化。

管理路徑

1.調整管理體系,完善制度

學校的“大創計劃”被列入“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由教務、科技、人事、學工、財務、后勤和二級院(處)共同參與的創新創業管理機制。2015年以前由教務處負責管理,之后轉由創新創業學院專職組織實施,并在各院設立有“大創計劃”指導分委會和指導組負責具體監督和指導。學校陸續制定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管理辦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經費報銷規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計劃驗收指標體系”等制度,明確了“大創計劃”的操作規范,方便師生有據可依,規范執行。

2.加強過程管理

(1)選題和立項環節。鑒于參加申報“大創計劃”的學生以本科二三年級為主(高職可報校級項目),大多缺少經驗,各院系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改計劃,在申報前發布立項選題指南,鼓勵學生在考慮個人興趣、特長和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科學選題,提高申報質量。院、校分別成立了專家組,申報項目需兩級評審后才可確認立項。

(2)過程監控環節。學校對項目研究過程提出具體要求,負責人與所在學院簽訂項目任務書,隨后學生實施項目計劃,獨立開展研究。學校定期對項目進行階段檢查和中期檢查,不通過或存在問題較多的項目,將被要求整改并停止使用經費,復查仍不能通過的項目必須終止。

(3)結題驗收環節。每年年中結題驗收,通過的項目發放結題證書;未通過的項目將重新整改或不予結題;無正當理由未能結題的項目將被通報,相關學生計入不良誠信記錄,指導教師次年不能參與項目指導。

3.激勵機制帶動創新活力

(1)學生積極性被激發。學校制定了《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學分認定管理辦法》等文件,主持和參與“大創計劃”學生的創新創業學分可抵替通識教育學分,評優中也可憑項目成果優先推薦和量化加分;符合條件的主持人還可以申請頂替或免于畢業論文(設計)。

(2)教師積極性被調動。為進一步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學校頒布了《教職工獎懲管理辦法》《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等文件;參與“大創計劃”項目的指導教師將根據項目等級、任務量認定教學工作量,并在教師考核、職稱晉升、評優等方面予以加分和優先考慮。

(3)基層組織轉變態度。隨著學校績效考核改革,涉及創新創業工作的權重越來越大,各院也由最初對創新創業活動的抵觸、無奈,逐漸轉為主動參與,一些專業甚至要求所有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增多也讓學風煥然一新。基于“大創計劃”要求,各院提出的實踐場地建設、改造等工作得以推進,為專業教學條件的改善帶來實惠。

4.保障機制持續給力

(1)經費保障。學校不僅設立了700萬元的創新創業專項基金池,還每年投入百萬余元支持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學科競賽和實踐活動,不斷鞏固和擴大創新創業成果。學校計劃在現有國、省、校級項目每項1萬元、0.5萬元、0.3萬元的資助經費標準上提高20%,并在現有國、省、校三個等級上增設院級項目,提供800元/項的資助經費,力爭讓更多學生能夠參與創新訓練。

(2)場地保障。學校除實驗教學中心、創新實驗室向參與項目的學生預約開放外,還幫助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對接本校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全商務環境服務,供學生進行科研、生產、服務等活動。

(3)師資保障。學校積極實施“外引內培”,一方面,建設校內“專任教師—兼任教師—專業課教師—職能機構專家—關聯單位行家”的師資五環團隊;另一方面,利用校友會和民辦教育家丁祖詒先生的影響力,聘請了近百位優秀企業家和創業校友擔任企業導師。

實施成效

1.“大創計劃”成果顯著

7年來,學生依托“大創計劃”公開發表論文近300篇、取得專利2項;注冊公司20多家;撰寫各類研究報告、策劃書3000多份;設計制作各類實物、圖紙、模型、軟件21件。其中,《在校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調查分析》項目在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全國三等獎;《扎染新魅力》項目在第四屆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獲銀獎。一些參加過“大創計劃”的學生團隊也被用人單位作為重要人才高薪收編引進,各院就業質量明顯提升。

2.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成效明顯

“大創計劃”的實施,讓學生的想法變成實踐,更多人的創新意識被喚醒,創新實踐能力顯著提升,學校被科技部、陜西省教育廳等部門認定(備案)為國家級“眾創空間”“陜西省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學院”,在民辦高校和文科外語類高校中具有一定示范影響力。

結 語

“大創計劃”是民辦高校轉型發展、“雙一流建設”、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每個民辦高校都應該在經費、實踐場地、師資、平臺、環境營造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不斷強化管理模式,提高項目質量和擴展影響力。積極參與“大創計劃”的學生會在創新思考、科學分析、團隊協作、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得到鍛煉,養成良好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2012。

[2]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專家工作組:《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工作手冊》,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3]于斌、顏賢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探索與實踐》,《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年第9期,第30-33頁。

[4]賈雙林、褚亞旭、陳雪、王繼忠:《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施與管理》,《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年第7期,第242-245頁。

[5]劉長宏、李曉輝、李剛 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踐與探索》,《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年第33卷第5期,第163-166頁。

[6]郭卉、韓婷、余秀平 等:《理工科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收獲的探索性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第59-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