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地方高校提升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與探索
作者:蔡曉華 安康學院教育學院 陜西安康
發布時間:2020-01-08 15:29: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開展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是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堅持立德樹人、協同育人,加強實踐教學,突出專業核心能力、職業能力培養,是地方高校提升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新時代 地方高校 小學教育 策略研究
基金項目:2016年陜西省教育規劃課題《轉型發展背景下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
引 言
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和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對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進行研究,盡快提升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以適應教育事業發展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發表了重要講話,教育部出臺了“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為新時代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大多由師范專科學校轉制而來,是培養我國小學教師的主力軍。開展新時代地方高校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深化地方高校師范教育改革,對于培養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強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時代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1.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這是對教育發展的要求,更是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小學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期,更是人的道德體系形成的關鍵時期,抓好小學階段教育對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培養小學教師的小學教育專業,要從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抓起,認真學習、深刻理解習近平關于教育發展的有關重要論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努力做到“三全育人”,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因此,小學教育專業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改進人才培養方式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愛黨愛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品德養成、勞動光榮等作為重要內容,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2.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有堅定理想信念、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的未來好教師
做“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做到“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廣大教師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是新時期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的行動指南。從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新時代小學教育專業要從思想、道德、學識、能力、作風、紀律等方面全面加強師德建設和專業能力培養。要以培養“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引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從思想上進一步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要在日常課堂教學及教學實踐中努力培養學生實現“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的能力,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教育學生學好專業知識,重視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成為有堅定理想信念、良好職業道德修養、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未來好教師。
3.深化協同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協同育人就是要發揮高校、地方、行業等方面的作用,使其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這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明確提出,要創新機制模式,深化協同育人。地方高校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主動加強與當地小學、地方教研室、教育行政部門的合作,充分利用各自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共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教育行政部門在卓越教師培養方面能夠發揮良好的協調指導作用,可促進小學教師培養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小學在雙導師制教師指導團隊組建、教育見習、實習指導及實踐場地提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條件,對于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班級管理能力等有重要作用;地方教研室在教學改革研究方面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對于促進教學改革有重要作用。實現協同育人的關鍵是要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不斷創新合作機制,積極探索校地、校校合作的模式,建立合作共贏的關系,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師指導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安排指導、畢業論文指導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最終實現協同育人。
新時代地方高校提升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突出立德樹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上,第一,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教師是教育的基石,教師的素質關系到未來人才培養的質量,作為培養小學教師的教育專業,一定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教育學生愛黨愛國,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第二,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要培養學生熱愛教育事業,使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家國情懷和仁愛之心,為新時代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第三,進一步增加思政課學時,積極探索思政課教育教學新方法。在思政課中,教師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作為重要內容講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
2.加強實踐教學,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培養
近年來,地方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踐探索,取得了許多新成績,但受招生規模擴大、辦學條件跟不上及學生最后一年畢業忙于找工作等因素影響,存在理論課開設多、實踐課開設不足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實踐教學訓練課,但往往流于形式,質量不高,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明確提出要著力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開設數量充足、內容豐富的實踐課,建立健全貫穿培養全過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定位一般為應用型,擔負著為地方教育事業發展培養優秀教師的重任。在新的卓越教師培養計劃背景下,地方高校要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突出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培養。一是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增加實踐課開設占比,尤其要增加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的時間,提高教育學、小學教育心理學、教學設計、班級管理等專業核心主干課的實踐教學占比,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加實踐教學訓練。二是在實踐教學內容安排上要根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按照前后銜接、階梯遞進的原則,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不斷優化、豐富專業必修課實踐訓練的內容。大一大二年級突出“三筆字”、普通話、書法、鋼琴、舞蹈等訓練;大三年級抓好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關鍵環節訓練,培養學生的基本功,進一步提升其教育教學能力。三是在實踐教學條件建設上,加強微格實驗室、心理學實驗室等教師教育實踐訓練平臺建設,建立教師實踐訓練中心。同時,要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讓每一個學生有足夠的實踐訓練機會。四是在師資力量配備上實行雙導師制,由高校教師和小學教師共同指導、聯合培養,發揮高校教師在理論上的優勢和小學教師在實踐上的優勢,促進實踐教學效果的提升。五是在實踐教學管理考核上,要配備專門的實習指導教師,做到實習前有計劃安排,實習中有監督檢查,實習后有總結、考核評價,確保達到預期目的。
總之,地方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教學實踐質量的提升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從實踐課程設置、實踐訓練內容安排、師資配備、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革,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達到新時代小學教師培養所需要的要求。
3.深化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建立全方位協同育人機制
協同育人就是要加強高校之間及高校與小學、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之間的合作,發揮各自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提升小學教師人才培養質量,聯合培養地方教育事業發展急需的優秀教師。高校是小學教師職前培養主體,高校與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夠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小學是用人單位,不僅具有良好的實踐教學訓練條件,而且能夠根據教育事業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要求,促進高校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促使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另外,小學參與人才培養,也有助于推進教學改革,提升小學教學質量。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在教師培養上發揮著管理、協調、指導的重要作用,能夠為學校開展學生教育實踐活動牽線搭橋,促進校校之間的合作。
建立全方位協同育人機制首先是要樹立校校及校地相互融合、合作共贏的理念,要把教師培養作為高校和用人單位的共同責任;其次是建立定期的溝通交流機制,交流內容包括年度合作計劃的制訂、合作項目執行情況檢查等,為長期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再次是搭建合作交流載體,落實合作內容,如聯合開展名師教學示范課、雙導師教學實踐活動、教學研討、教育科學研究及課外活動等;最后是開展人員互聘,高校聘請有經驗的知名小學教師為兼職教授或者實習指導教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實踐、畢業論文指導等工作;小學可聘請高校教師參與教學改革、教科研活動,或者安排學生擔任班主任助理、教學助理。這不僅有利于學校實踐教學活動的安排,促進師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還有利于促進小學教學改革,增進雙方的互動交流,對于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實現合作共贏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8年9月10日。
[2]《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育部官網,2018年9月30日。
[3]姚玉香、孫志林、劉津池:《卓越小學教師職前實踐能力提升策略探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12期,第17-19頁。
[4]閆江濤:《以卓越教師為指向的小學教育專業實踐體系構建》,《平頂山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第100-104頁。
[5]高麗萍、馬曉娟:《“卓越教師”背景下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策略》,《甘肅高師學報》2017年第11期,第55-57頁。
[6]李支其、黃路陽、王麗娟:《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U—S”合作的實踐探索——以安康學院教育學院與某小學合作辦學為例》,《陜西教育》(高教)2018年第8期,第29-3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