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高校體育文化意識滲透研究
作者:惠 磊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發布時間:2019-12-31 10:46: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重塑中國特色高校體育需要明確我國高校體育的發展方向和體育的價值所在。建立中國特色體育需要民族文化、思政教育文化和黨建文化的自我滲透,凸顯高校體育的特性,同時進行傳統文化意識的培育也是為了降低外來的多重文化思潮對我國高校學生帶來的一些不良影響,以保障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效、有序開展。
[關鍵詞]中國特色高校 體育教學 滲透
中國特色高校體育的建立需要民族文化、思政教育文化和黨建文化的自我滲透,在積極文化意識滲透中確立高校體育的中國特色。同時也要根據高校體育的發展需求,以民族文化、思政教育文化和黨建文化意識滲透對高校體育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高校體育中國特色的發展。
高校體育的特征和發展方向
以文化意識滲透建立中國特色高校體育,需要明確高校體育所要具備的特征及今后的發展方向。高校體育根植于高校校園文化,它是高校發展特色和教學特色的學科化、外向化的一個體現,高校體育教學應當體現高校校園文化的多樣性與開放性,以高校校園文化獨有的特性促進高校體育的特色發展。高校體育應當沿襲高校校園文化開放性的特征,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高校體育在文化意識上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進而實現優秀外部文化和校園文化對高校體育意識上的滲透作用。高校體育的特點也體現了高校發展、高校教育及高校文化的特點;高校體育接受優秀文化的意識滲透,這也是高校體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高校體育代表了高校發展及高校文化發展的方向,即高校的發展需要外界的優秀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加豐富高校體育發展的內涵,進而促進高校體育的全面發展。
高校體育的發展方向應當是文化功能的一個延伸,高校體育教學需要接受各方優秀文化的滲透,這樣才能豐富和拓展高校體育的內涵與功能。高校體育的發展導向應當是促進高校體育內涵的傳承。高校體育以體育教學作為載體,它既承載著文化的傳承性特點,也承載著體育的育人功能性,高校體育的發展也充分顯示出了體育學科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特性,并且在優秀文化引導下更能凸顯出高校體育的人文性和科學性。高校體育應當以優秀文化意識的滲透促進自身的發展及體育教學功能的轉變。高校體育教學不應簡單地強調對體育知識、體育理論的講授和體育技能的學習及實踐,而應將體育融于優秀的文化意識當中,逐漸形成富有高校自身特色的高校體育,從而提升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高校體育需要實現高校體育教學功能性的拓展,因為高校體育包含了許多的文化要素、體育發展要素、個人競技發展要素等,這也促使高校體育教學不斷深化和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以更高的發展要求、文化要求和教育要求促進自身的發展。同時高校體育的發展需要傳承傳統體育,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特色高校體育的發展。
中國特色高校體育文化意識滲透研究的必要性
建立中國特色高校體育需要我們正確地面對文化意識滲透對高校體育的影響。文化意識滲透不是洪水猛獸,高校建立中國特色體育需要將我國優秀文化納入到體育發展之中,實現高校體育教學和優秀文化的協同發展。建立中國特色高校體育既是高校體育現實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和社會對高校體育的切實要求。
當下社會的快速發展給高校體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互聯網技術飛速進步的背景之下,高校體育教學要想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就必須在教學方法、教學技術等上進行革新。從表面上看,互聯網促進了高校教學的革新,提升了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但是互聯網也為高校體育教學帶來了新一輪的思潮,這思潮深深地影響了體育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思想和行為,也對高校體育教學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社會的快速發展、技術的進步為高校體育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實現了高校體育教學和學生體育學習方式的轉變,為高校體育教學帶來了豐富的資源,擴展了學生對體育的認知范圍,但是思想的自由交流和獲取對還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大學生而言,是會影響他們在思想意識和文化上的判斷的。高校體育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在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學習和形體鍛煉上,還包括了學生在體育實踐中所獲得的情感、心智、人格等方面的內容。大學生需要正視和辨別互聯網中消極的文化思想,能夠汲取那些能促進自身發展的積極的文化思想,從而引導自身在體育學習和體育實踐中了解體育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以優秀文化和健康的體育實踐活動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實現高校體育發展的中國特色,除了為抵御外在消極文化意識的滲透和不良影響之外,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民族傳統體育,這對高校體育的自我發展而言是一件好事。將民族傳統體育納入到高校體育當中,是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也是增強高校體育內涵的需要。當前的高校體育教學的大多數內容都來自國外的體育教學理念,在這種體育教學理念下,我國傳統的文化無法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這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國外體育教學理念是根植于西方文化思想當中發展起來的,一味地學習國外體育教學理念對發展中國特色高校體育而言是有很多不利影響的。建立中國特色高校體育需要高校建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實現高校體育發展的中國特色,才能真正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我國的傳統體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教育教學價值,而這些也正是現代高校體育教學發展所欠缺的。高校體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實際上也是在接受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滲透。民族傳統文化豐富了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多樣化了高校體育的教學方法,同時也傳達出了民族傳統體育本身具有的文化精神內涵,促進了高校體育的良好發展。
建立中國特色高校體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一個必然要求,高校體育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一般意義上的體育教學強調的是對大學生形體的鍛煉和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中國特色高校體育是借助思想、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和品格。高校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一個過程,高校將思政內涵融入體育教學實踐之中能夠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感受我國優秀的體育文化內涵,促進學生心智和身體能力上的全面提升。高校體育的動態教學形式是符合高校思政實踐要求的,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體育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體育認知,并且使學生明白體育對他們個人發展的價值,實現學生體育知識和優秀文化的雙獲取。
民族體育文化、思政教育文化和黨建文化的滲透
實現民族體育文化對高校體育文化的滲透是為了傳承和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感召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蘊藏著許多哲學理念,而這些都是國人的哲學智慧,民族傳統體育與其說是體育的一種實踐,不如說是將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融入進體育的具體實踐活動當中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能夠成為高校體育的重要創新元素,實現高校體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從文化內涵上講,傳統民族體育文化能夠成為中國特色高校體育文化的重要精神載體和文化來源,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滲透到高校體育能夠彰顯出我國高校體育的民族特征,高校也應該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文化意識的滲透既來源于文化思想,又通過具體的實踐擴展了文化意識的影響力。我國傳統文化在養生和健身方面有著許多重要的建樹,高校要建立中國特色高校體育是需要接受民族文化意識滲透的,將傳統民族體育文化中具體的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鍛煉方法運用到高校體育教學之中,以實現民族傳統文化意識對高校體育由內而外的滲透。
高校建立中國特色高校體育需要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汲取優秀的文化意識,主動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同時還需要從社會現實發展需求及大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以國家發展、教育發展的要求來引導高校體育教學。中國特色高校體育要實現學生的特色化發展,并且要以具體的思想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體育需要從思政教育中借鑒積極的思想文化意識因素,從而進一步凸顯高校體育的育人特色。思政教育既賦予了高校體育文化內涵,又賦予了高校體育全新的教學方法。思政教育的內涵對高校體育的文化意識滲透改變了原來高校體育教學的理念,將學生在道德、思想等方面的發展作為體育教學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高校體育應當將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融入具體的體育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可以感受到體育活動和文化相結合的魅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漸完善他們自己的認知體系和道德體系,從而健全他們自己的人格。思政教育對高校體育文化意識的滲透也創新了高校體育教學的方法,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容。因此,高校體育應當將思政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高校體育也是如此,思政教育能夠為高校體育提供育人的方向,使學生在多樣化的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實踐中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內涵,從而更好地促進他們自身的全面發展。
實現對高校體育的意識滲透離不開社會層面和政治層面上的意識形態的文化意識滲透。建立中國特色高校體育需要將黨建文化融入高校體育。黨建文化代表著高校校園文化和學科建設的方向,高校學科建設及學科人才培養目標都是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對高校體育而言,無論是自身的學科發展還是教育的培養目標,都是以學科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和學生的個人發展的。黨建文化對高校體育文化意識的滲透促進了高校體育的科學化,這是因為高校體育文化是以黨建組織文化和制度為基礎的,其能夠進一步強化體育的實踐性,提升高校體育的實踐效果和實踐影響力,實現高校體育文化的時代價值和社會價值。黨建文化為高校體育增添了社會發展所需的文化特征,高校體育要以社會需求和國家需求為導向培養優秀的體育人才,同時在體育教學中強化學生的組織紀律意識和國家意識,而學生自己在體育學習中也應當主動汲取積極的文化知識,以最終實現自己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伍漢:《高校體育文化的特征與功能分析》,《求知導刊》2018年第19期,第45頁。
[2]李春峰:《高校體育教學中大學生思政教育分析》,《學周刊》2019年第9期,第9頁。
[3]顏黎光、楊琳:《高校校園文化滲透下黨建工作思路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3期,第108-1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