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不再是負擔——小學語文有效作業的設計
作者:王素云
發布時間:2019-12-27 10:41: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包括作業的內容、形式等方面。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組成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完整體系,也是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作業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但是什么樣的作業才是學生需要的、能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呢?作為教師,如何設計讓學生感興趣,樂意做的、新穎的作業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兩點:
一、作業設計要“活”
以往的教學,更多地會把作業的功能定位為知識的鞏固,認為學生做得越多,掌握知識越牢固。因此,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根本不動腦筋,“一類生字寫5遍,二類生字寫3遍”“把今天學的《古詩兩首》抄寫3遍,并且背給家長聽”“把一到三課的課后詞語抄3遍”等,還美其名曰“童子功”。我們并不是反對“童子功”,而是學生長期做這些機械重復的作業,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喪失,更談不上提升語文素養了。因此,我們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在作業的形式、內容上下功夫,設計出讓學生既能鞏固知識,又能有興趣完成的作業,學生才會樂于完成。
如在學完李清照的《如夢令》一詞后,我設計了理解課文內容后填空的作業:《如夢令》這首詞的作者是___代杰出的女詞人___,回憶了___,表現了作者___。“ ___”是時常想起的意思,“___”點明回憶,“___”點明游賞、飲宴的地點,“___”點明時間,“___”講詞人在溪亭飲宴以后,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都辨識不出來了。這樣的作業設計一改以往的純文字背誦式的原文填空,而是在考查學生背誦的同時,強化了對文本的理解,綜合性更強了,語文知識變“活”了。
二、作業設計注重綜合化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只有拓寬學生的思維,拓展作業設計的空間,在有限的作業設計中使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比如學完了古詩詞,相信大部分教師都會對本課古詩詞相應的內容作一個拓展積累,要求學生積累同樣主題的古詩名句。那么在設計這道題的時候,我們沒有單純地設計古詩句填空,或者讓學生根據上句來寫下句,而是把同主題的古詩名句,放到一個具體的句子情境中,讓學生去思考、探究。比如“垂釣集錦”“四季景色集錦”這樣的積累拓展,更有綜合性,更具思考性,不但考查學生是否積累了,還考查他們是否會用了,是否理解了,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還應考慮學科間的融合、課內外的聯系。這樣,學生在做作業時,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使語文與各科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綜合素質。作業形式包括采集、剪貼與課文有關的圖文資料,編輯專題手抄報,根據對詩文的理解進行書法、繪畫創作等。
如我在上完《泉城》一課后,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去找一找我們國家的一些古老的城市和濟南的相似之處及不同之處,還讓學生找一找現代化的城市,這樣不僅了解了古代城市的建筑特點,而且也知道了現代城市設計的科學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范圍。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我帶領學生去敬老院給老人們打掃衛生、表演節目,有的學生還從家里帶水果和糕點給老人們吃。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受到了教育,深刻地理解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他們的心腸會變得更加柔軟,對老人的敬愛之情油然而生。
在3月12日植樹節來臨之際,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植樹活動,我帶領學生們來到校園后面的荒地上,種下一行行整齊的白楊樹。學生們干得熱火朝天,灑下了辛勤勞動的汗水,收獲了勞動帶來的喜悅,回到班級,讓他們講述勞動的過程都滔滔不絕。濱海創建省級衛生文明城市時,我讓學生設計宣傳標語等。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練習,在實踐中運用。學生在這一系列新穎有趣的作業中提高了能力,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總之,“教者有心,學者得益。”好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鞏固課堂所要掌握的知識,還讓學生的個性在這里得到張揚,讓學生的人格在這里得到尊重,讓學生的情感在這里得到豐富,讓學生的生命在這里得到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東坎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