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劉志華
發布時間:2019-12-27 10:38: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曾經讀過李鎮西的一本書,書中講到“辦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這句話對我的觸動和啟發很大。黨的教育方針中明確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于是大家都在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有時還寫在墻上。可是,誰是“人民”呢?“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究竟是讓誰滿意呢?
是各級領導?是家長?毋庸置疑,教育讓領導和家長滿意一點錯都沒有。但這樣一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成了“辦領導和家長滿意的教育”。問題是我們的教育除了讓領導和家長滿意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群體,那就是我們的學生。怎樣才能讓學生滿意呢?我認為只有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教育,才能讓每一位學生滿意。
一、無差別的關愛:有教無類
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人,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到學生身上,而不是把教育看成是一種篩選,看成是分數和成績。我們要懷著誠心、保持耐心、獻出愛心,來關愛學生。皮格馬利翁效應證實了愛的力量是無窮的。
愛需要尊重。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無差別幫助每一位學生成人,就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成人才能走向成功。
愛需要踐行。“身教重于言教”,用我們的行為去影響感染每一個學生,就是我們對學生最大的愛。“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小事見精神,平凡見品德”。要引導、教育學生從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隨手關燈、關水、不亂扔果皮紙屑。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要做到有教無類,無差別地關愛每一位學生。
二、有差異的教育:因材施教
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是一個過程,學生的個性,學生的差異,我們不能把它們當作一種差距,我們要把它當作一種價值。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都應該有個性發展、成就自我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
無論是新課改,還是新高考,都在不斷擴大學生的選擇權。我省普通高中2007年進入新課改,增加了選修課,提倡構建知識超市,讓學生學會選擇。2017版的課程標準,又增加了選擇性必修課,進一步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拿我校來說,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學校開設各類校本課程五十多門,供學生自主選擇。
為了尋找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實施了分層走班教學模式。我們的做法是行政班保持不變,公共學科在行政班學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文科或理科課程,按照兩個套餐分別到文科傾向教學班或理科傾向教學班學習,每個套餐根據不同的學情分為三層。教師根據不同的學情制訂教學計劃、編寫教學方案并實施教學,挖掘每一位學生最大的潛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為培養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我校與北大協作,分別在三個年級開設博雅課程,每周都有北大博士來我校給學生上課,每月邀請北大教授來我校講學,在對高中課程進行拓寬加深的基礎上,學習部分大學選修課程。同時,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參加北大榆中冬令營和夏令營,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關愛與教育的保障: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我認為關愛學生、教育學生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此,學校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以師德建設“青藍”工程和名師工程為抓手,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創新力強、結構合理的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隊伍。我們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組織開展匯報課、公開課、示范課的“三課”活動,以及與全國課改名校定期組織開展各學科的“同課異構”活動,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影子培訓等多種途徑,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進而為每位學生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四、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回歸教育的本真
尋找適合每位學生的教育,就是把個體內在的天賦本性引發出來。尊重生命本態,務本向善;合乎自然規律,求真立美;回歸教育本真,不忘初心。為學生和諧發展服務,為學生幸福生活奠基,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