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讀者論的日本文學教學實踐與研究
作者:呂 娜 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發布時間:2019-12-27 16:40: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日本文學是日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教師有必要將教學活動的本質作為出發點進行實踐和研究,以尋找到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依據讀者論分析了文學作品閱讀活動的重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重構,在此理論基礎上進行了日本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和研究,發現將學生作為讀者看待,發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能動作用,是能夠使日本文學課程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的。
[關鍵詞]日本文學 讀者論 教學實踐與研究
雖然日本文學在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是被列為專業選修課的,但其仍然是日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日本文學作品不只是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重要素材之一,也是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日本文學教學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來翻轉課堂作為較為流行的教學模式也被引入了日本文學課程的教學研究之中,借助網絡來輔助教學以提高日本文學課程教學效果的研究頗受各方關注。此外,在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改革的基礎之上,我們有必要深入到日本文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去,從文學教學活動的本質出發尋找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讀者論的理論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日本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和相關研究。本文正是對基于讀者論的日本文學教學實踐作用與效果的研究分析,以期能對日本文學教學有所幫助和啟發。
讀者論
讀者,就是閱讀書籍的人。要明確讀者論的概念,首先必須分清閱讀是一種什么樣的活動。文學作品的閱讀也是一種審美活動,古今中外許多文學理論家都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南北朝時期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 知音》闡述了作者主要的文學批評原理,可以將其看成是我國最早的讀者論論著。“知音”一詞是指批評家對作家或作品的準確理解,但隨人們經歷、性格、文化程度、階級地位及時代的不同等,人們對同一部作品的看法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會不可避免地表現出自己的傾向性。德國著名的接受美學的理論家沃爾夫岡·伊瑟爾對文學閱讀活動進行了更加深入的闡述,在他的著作中他動態地描述了讀者的閱讀心理過程,建立了文本與讀者雙向作用的閱讀理論。沃爾夫岡·伊瑟爾認為文學作品是一個布滿了不確定內容和空白的結構,讀者在閱讀中對不確定的內容和空白的填補實現了作品的審美。文學作品在被讀者閱讀之后,完成了解碼,生發了新的意義。讀者論是強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動作用的理論,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及魯迅先生所說的:一部紅樓夢,道學家看到了淫,經學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纏綿,革命家看到了排滿,流言家看到了……這些都是重視讀者主觀能動性的讀者論觀點。
反觀我們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傳統的日本文學課堂教學,通過閱讀和欣賞得出一個正確的、理想的、標準的解釋往往就被設定為了教學目標,比如說對詞語的解釋,通過作品作者想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觀點,某個段落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等。當然了,這些是必要的,因為就一部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鑒賞與批評來說,在對其不確定內容和空白進行填補之前,首先為讀者所理解的一定是讀者所能夠獲取和接受的共通的、客觀的內容和部分。但日本文學課堂教學不應該僅僅是這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延伸教學工作,教師應在學生理解客觀內容的基礎上引導作為讀者的學生根據自身的不同閱讀感受能動地去理解、闡釋、鑒賞文學作品,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這才是日本文學課堂教學所應該追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
基于讀者論的理論基礎,我們在日本文學課上不能簡單地把學生看成是單純的日語學習者,同時也要把學生看成是閱讀活動中的讀者,引導學生發揮其作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能動作用,積極地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在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相關知識、作品的創作背景、文本的內容并對文本內容有了獨特的感受和體會之后,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交流和展示的機會,使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表他們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對作品進行“第二文本”的創造和構建。
筆者在延安大學日語專業三年級日本近現代文學選讀課上實施了教學實踐研究,除了經典作品《舞姬》《哥兒》之外,筆者還選取了不確定內容和空白較多、爭議較大的《鼻子》,以便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主觀的、能動的閱讀,創造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教學過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每一部分計劃用2個課時完成,并根據實際授課情況進行小幅度的調整。課前首先讓學生對作者、作品的創作背景、文學作品文本等相關知識進行提前預習,查閱與作品相關的文獻資料,準備討論話題的內容和要發言的稿件等。第一部分是對客觀內容的理解,包括與作者相關的知識、作品的創作背景、故事梗概及文學作品中的字詞、段落的意思和邏輯關系。第二部分是基于讀者論讓學生在客觀認識的基礎上對文學作品進行主觀能動的深度解讀,讓學生在課堂上先就作品進行討論,然后選取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并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他們個人的看法。其中第二部分是建立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的,是我們考核學生學習效果的重點所在。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對作品進行了極具個性的解讀,以下分別就學生對不同作品的解讀進行了一個總結。
森鷗外的《舞姬》是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之作,小說以森鷗外自身為原型,講述了一個日本青年官吏在德國留學的過程中追求個性解放和純潔愛情的故事。這位日本青年官吏愛上了一個德國窮舞女,但在現實的壓力下,最終向日本專制官僚制度和封建道德妥協,遺棄愛人回國踏上仕途。學生先是被小說中的浪漫愛情故事所感動,最后又對主人公遺棄愛人感到遺憾和意難平。可以提問學生: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對“大好前途”和“愛人”該如何選擇?少數學生明確給出了自己的選擇,但大部分學生則表示可能會順其自然,依據現實因素決定,譬如說父母或女友等來決定,或者選擇其中更容易獲得的一方。回答完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對主人公的評價就不會再從一個道德的制高點出發了,而是選擇從真實的人性角度出發,從全新的視角對人物進行更為客觀的評價。
《哥兒》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主人公是一個冒失、憨直且正義感未泯的青年教師,有著典型江戶人的率真、樸實的性情,畢業后離開東京到四國一所鄉村中學教書,目睹同僚之間勾心斗角、相互暗算,最后憤然辭職返回東京。《哥兒》語言滑稽風趣獨具一格,塑造了一個爽朗的“江戶兒”形象。此外,“紅襯衫”等反面人物形象也都栩栩如生。批判專制主義教育、“自我”的迷失與重塑等是《哥兒》公認的主題思想。此外,學生另辟蹊徑,對與父母親之間的親子關系與哥兒的人格形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有學生引用了知網收錄的論文資料對小說中的阿清與魯迅筆下的阿長進行了人物形象對比分析。
芥川龍之介的《鼻子》講述了高僧禪智內供被鼻子所苦的故事。“人們的心里有兩種互相矛盾的感情。當然沒有人對旁人的不幸不寄予同情,但是當那個人設法擺脫了不幸之后,這方面卻又不知怎地覺得若有所失了。說得夸大一些,甚至想讓那個人再度陷入以往的不幸,于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對那個人懷起敵意來了。”小說中的這段話是《鼻子》的主題思想所在,被概括為“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在討論中大多數學生對作者表達的旁觀者的利己主義感到唏噓不已,或許是聯想到平時的學習成績、獎學金等問題,課堂氣氛一時之間陷入陰暗和沉默。但隨即有學生說,清醒地知曉人性之惡后依然心存善念才更難能可貴,向惡而善才能拯救自我于痛苦之中,才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得到了其他學生的熱烈掌聲。
教學效果分析
通過以上教學實踐,筆者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了仔細觀察和細致分析,并圍繞整個課程的教學效果隨機抽調學生進行了訪談。通過研究發現,基于讀者論基礎所進行的日本文學教學實踐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積極的教學效果。
首先,極大地引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討論和發表過程中要求學生盡可能地使用日語,在無法用日語準確表達的時候,也可以用漢語進行補充表述,隨后再想辦法整理翻譯成日語。這樣一來,所有學生都能夠認真地參與課堂討論與發表個人看法,積極表達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見解。學生普遍表示,教師的引導和講解能夠讓他們更準確地理解作家、作品創作背景和作品的文本,進而能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討論和發表環節能夠增進師生互動,交流彼此不同角度的見解,使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學生還表示要繼續深入研究感興趣的作品,最終將其作為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
其次,學生初步掌握了進行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雖然一個學期的日本文學課并不能將教材上的所有內容全部進行完,但是通過對數篇文學作品的學習與閱讀,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初步的文學評論方法,能夠舉一反三地就一部文學作品寫出區別于讀后感的文學批評小論文。比如對一部日本文學作品進行評論之前,學生首先要查找資料了解目前的學術研究現狀和主要觀點,對以前的研究進行準確的把握和總結;然后再在討論和發表過程中把對作品的感悟具體化、條理化,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最后完成的小論文觀點明確、條理清晰、論據充分,引用的相關參考文獻和論據既能證明觀點又能有具體的出處。
最后,拓寬和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文學作品凝結著作家對世界的認知、對人生的思考、對善與惡的辨別等,其中蘊藏了許多哲學思想。雖然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作者當時對事物的感受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讀者的思考。學生在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和評論之中,感受到了作者對細微之處的關注,同時也意識到了中日文化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對社會上發生的新聞事件能夠做到冷靜分析,不盲目評論,更加尊重現代人的個性及其多樣化的價值觀,能夠在日語跨文化交際中表現出更大的包容性,最終實現更加順暢的跨文化交流。
結 語
通過基于讀者論的日本文學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分析,我們發現注重學生作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進行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并能進一步拓寬和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這種教學理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目前關于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的研究還有很多,翻轉課堂等教學理念都有其值得借鑒的地方,如何把這些教學理念更好地運用于教學過程中是今后需要廣大教育者深入實踐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沃爾夫岡·伊瑟爾:《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金源浦、周寧 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2]何建軍、臧運發、史軍:《日本近現代文學選讀》,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3]丁紅:《新析〈文心雕龍·知音〉的文學批評觀》,《文史雜志》2002年第4期。
[4]解傳博:《基于翻轉課堂理論的高校日本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以〈春琴抄〉為例》,《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37卷第7期。
[5]姜海燕:《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翻轉課堂在日本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以〈高瀨舟〉為例》,《教育教學論壇》2018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