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但高校公共英語課普遍實施的是大班教學。基于此,本文結合個人教學經驗,在系統總結當前高校公共英語大班教學課堂活動策劃與執行過程中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任務與競賽并重型的互動教學方式,同時闡述其價值與設計方式,以期為高校英語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提供指導與借鑒。

[關鍵詞]高校公共英語課 大班教學 課堂活動

英語是高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貫穿于學生大一學年和大二學年之中。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大班教學,一門課程往往安排有三個甚至四個班級同時進行授課和考核。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必須改變常規小班以課堂互動交流、針對指導為主的教學方式,而應采用活動化教學來實現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目前,我國高校英語大班教學積累起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因而高校公共英語大班教學課堂活動需要一定的創新與變革。

高校公共英語大班教學課堂活動設計存在的問題

1.以單向說教式教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

高校英語教師主要來自學校基礎課部,人數有限,每一個教師要承擔數門英語課程的教學任務,還都是大班教學,需要課前備課,課后批改作業。繁重的教學任務造成部分教師采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說教式教學,即教師在課堂以自我為中心闡述知識點,而學生則是被動聆聽、思考,從而形成英語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傳輸。這種教學方式忽略了教學互動環節,教師不用設計和實施活動,學生也不用參與活動,看似降低了教師壓力,實則弱化了教學質量,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2.以簡單互動為點綴,造成課堂活動流于形式

互動式教學是指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活動,利用點名、回答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在小班教學中,英語教師面對的學生數量有限,對學生興趣、基礎水平、學習能力等情況比較了解,可以實現互動交流的全覆蓋與針對性,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面對七八十人甚至是一百多人的課堂,英語教師并不熟悉學生情況,只能隨機點學生回答問題,而大部分學生不會被點到,不能夠參與互動,處于被動聆聽狀態,久而久之會有懈怠情緒。這種簡單化的互動教學在大班教學中失去了應有的互動價值,造成課堂活動流于形式。

3.以講解知識點為主,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英語課程涉及閱讀、翻譯、聽力、口語、寫作等諸多知識點,每一知識點都表現出鮮明的實操性、實用性特征。只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與掌握程度,也才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的英語教學目標。然而調查顯示,目前高校英語課教師以單向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再加一些簡單互動,造成課堂教學內容偏向理論,甚至完全以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學生英語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之間缺乏一個有效過渡。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高校公共英語課缺乏切實有效的活動教學環節,缺乏學生的參與,由此帶來了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

高校公共英語“任務與競賽”并重型活動的教學價值

1.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主體

高校英語公共課大班教學采用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始終處于被動聆聽、接受的狀態,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英語學習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情緒,尤其是很多英語教師采用全英語授課方式,更是極容易造成學生的排斥情緒。“任務與競賽”并重型教學則為學生布置有學習任務,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摸索、訓練,教師則負責組織活動、答疑解惑、激勵引導。因此,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主動學習的對象。這能夠保證大班學生可以更多地參與活動,發揮出活動的價值,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提高大班學生課堂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2.以成就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高校公共英語課大班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大部分學生缺乏參與互動的機會,被動接受知識點,面對晦澀、枯燥的講授,不僅無法產生學習興趣,而且極容易產生厭煩、排斥的情緒。“任務和競賽”并重型的教學方案則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英語學習,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任務和競賽”并重教學以“分組”進行,以“競賽”來檢驗成果,學生會為了團隊榮譽、班級榮譽而參與學習,并在成功之后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和榮譽感。學生抱著至高目標、精神激勵而參與英語學習活動,會具有強烈的、積極主動的主觀意愿,由此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參與英語課程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

3.以活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對本科生來說,其學習所有課程的目標都是為了指導日常行為,增強自身的實操應用能力,以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學習。高校英語課也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閱讀、翻譯、聽力、口語、寫作等能力而設置的,然而當前大班教學普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造成學生英語實操能力弱。“任務和競賽”并重型教學方式則改變了教師說教為主、單向傳輸的教學模式,教師成為活動組織者、答疑解惑者、激勵指導者,是一個輔助、引導、鼓勵的角色,學生則成為課堂主體,通過主動探索、積極發問、主動訓練的方式來掌握知識點。這一過程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訓練之中,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深化對理論的認識,在活動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素養,最終實現英語教學目標。

高校公共英語“任務與競賽”并重型活動的教學設計

1.設計課程模塊

“任務與競賽”并重教學的前提是精心設計任務,在授課之前安排好課程模塊。英語教師要改變常規的不分輕重、由頭至尾的流水線式的教學,應將整個課程知識分為不同的知識模塊,每一個模塊都融入來自不同章節、不同課時的知識點。這既方便對學生實施集中教學,增強學生對各個知識點之間關聯性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認知能力和應用能力,又方便后期“任務與競賽”教學活動的實施。英語教師只有具有全局性的課程知識整合處理能力,才能實現知識的有效分配與整合,進而形成模塊清晰、內容豐富的教學方案。

2.展開分組活動

分組是開展后期競賽教學活動的基本前提,也是實施“任務與競賽”并重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其直接決定著后期競賽激勵效果。教師需要根據預先設置的課程模塊,以班級為單位,將學生分成3到4個小組,或者是以特定數量為單位將學生分成數量不等的小組,也可以以宿舍為單位將學生分成一定數量的小組。將大班學生進行量化,每一個學生都是小組中的成員,都承擔有小組任務,在小組中感受到責任感和榮譽感,既方便任務分配,也方便競賽,還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3.任務帶動學習

分配任務帶動學習是實施“任務與競賽”并重教學活動的開始。教師在完成分組工作之后,為每一個小組安排一個明確的學習任務,各小組任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其難度水平、學習重點、任務量應大致相同,這樣才能保證后期競賽經驗標準的一致性及檢驗結果的合理性。隨后,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對授課模塊進行簡單介紹,隨后在課堂或者課堂之外要求各小組學生進行任務分解后再分配,以任務帶動學習,教師在這一期間要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進度,督促學生學習,及時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有效發揮課堂教學的價值。英語教師一定要明確活動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而設計的,并非是單純為了完成某一項活動進行的,避免出現本末倒置的問題。

4.競賽檢驗成果

競賽檢驗學習成果是“任務與競賽”并重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其開展嚴格性、實效性情況直接決定著學生隨后完成下一階段其他模塊學習任務的積極性。高校公共英語課教師在學生完成前一階段知識模塊之后,需要選擇一個專門的時間和地點,要求每一個小組派一名或數名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匯報(原則上每一學期每一個小組的成員至少參加兩次匯報),可以是教師進行獨立評判,或者邀請其他英語教師共同參與評判,總結成功之處,提出缺點并給予針對性的建議,最后給各小組一個評分。學期結束之后,每一個小組在歷次匯報中所獲的平均分便是平時成績,加上期末考試成績,二者共同構成學生的最終成績。這一過程以競賽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分數形成激勵效果,可以很好地督促學生的英語學習。

結 語

英語是基礎課,采用大班教學成為必然選擇,然而從活動教學的角度來說,當前大班教學面臨著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而“任務與競賽”并重型教學則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主體,以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以活動來增強學生實踐能力,能夠有效解決大班教學存在的問題。然而高校英語教師一定要加強“任務與競賽”并重型活動教學的設計,遵循設計課程模塊、展開分組活動、任務帶動學習、競賽檢驗成果的流程,合理安排活動過程,嚴格執行教學方案,由此才能充分發揮教學方案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林林:《MOOCS資源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理論·技術·實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2]剛欣:《CDIO教學模式在高職大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新課程研究》2018年第8期。

[3]萬劍:《大班英語教學策略探討》,《文教資料》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