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適時運用信息技術,能夠給學生創設全新學習情境,提供嶄新思維契機。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有總結綜合意識,課前預習課題化設計、課中展示媒體化設計、課后訓練網絡化設計,都能夠為課堂教學帶來豐富助力支持。小學生對信息媒體技術有特殊敏銳性,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利用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展開學習探究,其教學調度效果會更為鮮明。

一、課前預習課題化設計

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為道德與法治課堂帶來更多選項,教師不妨利用信息媒體技術手段,為學生布設具有科技含量的教學設計,以成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課前設計預習內容時,教師以課題形式呈現出來,學生預習操作順利進行,預習效果會更為顯著。課題與網絡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可以形成嶄新學習視角,如借助互聯網征集科研小組成員、搜集相關材料、形成良好預設,都能夠創設適宜預習環境。

課前預習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讓學生先熟悉教材內容,展開自主學習,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特別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展開信息搜索,學生參與積極性高,預習效果好。如教學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做學習的主人》,課前教師布設信息搜索任務:愛學習會學習,這是我們始終追求的目標,利用網絡信息搜索引擎,搜集一些關于學習的至理名言,或者是關于學習方面的經典小故事,準備參與課堂展示活動,課堂教學啟動后,教師讓學生自由展示,學生積極發言。有學生背誦了很多名言,也有學生列舉了古人讀書學習的經典故事,課堂學習氣氛濃烈起來。教師可在學生展示基礎上,繼續展開引導,讓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經歷展開討論,課堂教學實現順利對接。

二、課中展示媒體化設計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功能,為學生展示豐富圖片、視頻、動畫、文字等信息材料,能夠對學生形象思維形成沖擊,促使學生展開主動學習訓練。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有諸多聯系,教師利用信息媒體手段進行學習調動,讓學生接軌生活認知進行深度思考,其學習認知呈現鮮活性。媒體信息助學方式眾多,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以小課堂接軌大社會,給學生帶來豐富學習思維,教與學達成更多契合。

在學習《走近我們的老師》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學生情不自禁跟隨多媒體開始演唱,教師順勢展開引導:“老師是我們的引路人,在學校里,我們與老師交往的故事有很多,你能夠講一個小情節嗎?”學生開始了深度思考,教師讓學生自由講述。有學生說,“我平時不是很聽話,經常會與同學發生矛盾,班主任沒少教育我,我非常感謝老師的耐心和關心,以后我要改變自己。”也有學生說,“我考試成績出現了波動,老師比我還著急,幫助我分析原因”……教師利用歌曲展開教學,學生學習思維快速啟動,課堂互動呈現和諧氣氛。從表面上,歌曲與課堂教學內容沒有直接關系,其實不然,學生在歌曲旋律熏陶下,對教師的感情也開始發酵了,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課后訓練網絡化設計

課后訓練設計時,教師借助網絡媒介載體展開操作,學生喜聞樂見,其接受度更高,教學調度效果也會更為顯著。道德與法治和學生生活接軌點眾多,教師結合學生生活認知基礎進行拓展性設計,能夠豐富學生訓練方式方法,提升訓練效果。讓學生完成電子作業,發動學生展開網絡交互活動,教師參與學生訓練學習,都能夠成功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形成嶄新學習成長動力。

教師為學生布設課外訓練任務時,需要有全面創新意識,對訓練內容和訓練形式都要進行創新改進。如《生命最寶貴》,教師在學習結束時,為學生布設了課外訓練任務:關于生命保護,這是永恒的學習話題。大家不妨利用網絡交互平臺,展開信息大放送活動,將你搜集到的信息投放到交互平臺上,讓更多人能夠看到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并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觀。信息內容和形式不限制,可以是正面的故事,也可以是負面的案例,只要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觸動和警示,就是最為適合的信息交流。任務下達之后,學生都紛紛行動起來。教師在班級網絡交互平臺上等待與學生交流,學生參與積極性開始高漲。

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更多接軌點,教師聯系學生生活認知實際,為學生布設更多直觀展示情境,可以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觸,對學生學習思維形成重要沖擊。信息媒體技術能夠將生活案例直觀展示,也可以再現生活情境,對課堂教學形成重要助力支持,教師適時運用信息媒體手段展開教學,其教學調度效果十分顯著。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鹽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