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被廣泛運用于各學科知識教學中,學習活動總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因此,學習遷移理論有其發展的土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遷移學習理論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教師要革新教學理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實現知識之間橫縱向聯系。

一、導入滲透,形成認知框架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個開放的創造過程,是構建知識的互動過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寫的時候,就按照一定主題,以單元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是學習遷移理論開展的前提,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滲透遷移理論。道德與法治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新舊知識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教師可以巧妙借助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借助“溫故引新”的方式,導入新課。

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做最好的自己》時,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內容?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經過認真思考,紛紛舉手回答。教師順勢引導:“能夠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很重要,當我們面對性格、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應該怎么做呢?你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思維得到啟動,探究熱情高漲。

“溫故引新”是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借助回憶、思考的方式,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似性,從舊知延伸到新知,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導入環節滲透遷移理論能夠夯實舊知識,調動學生思維,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突破滲透,完善知識結構

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技能充分理解、掌握,最終實現融會貫通,更好地吸收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這是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現代心理學關于遷移現象的研究表明: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學習方法靈活掌握,進行分析思辨,再學習其他知識時,學生心理會得到積極暗示,探索知識的欲望更加強烈,對新知識的學習能夠產生積極影響和推進。教師要有效利用這種規律,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突破學習重難點,完善知識結構。

學習《愛在家人間》,這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技巧,學會正確處理與父母之間的沖突。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很難掌握如何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教師調整教學策略,讓學生回憶之前學習《走近老師》時的方法,這時學生似乎得到了啟示。教師巧妙借助之前學到的學習技巧,讓學生有所感悟,突破學習重點,教學活動順利推進。

初中階段,學生缺乏總結意識,但其實他們已經掌握了不少學習技巧,教師需要喚醒學生潛在認知,讓學生在腦海中搜索學習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三、訓練滲透,構建道德體系

遷移是學習的繼續和鞏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學習的條件。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需要學習理論知識,還需要開展實踐訓練。在訓練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遷移意識,引導學生對各種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概括、比較,使學生認識到訓練活動的意義,歸納知識經驗的原理,促進學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提升。傳統教學將課堂訓練定位在鞏固和強化維度之上,這顯然是一種錯誤認知,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道德與法治具有應用性、邏輯性、人文性特點,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情況,設計訓練題。

學習《我與集體共成長》,本單元主題是在集體中成長,旨在培養學生集體意識,認識到美好集體的作用。為了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夯實學生學習基礎,教師設置了一套練習題,這套題中不但包括本節課中的知識點,還包括上一節《憧憬美好集體》相關內容。知識本來就是一體的,教師這樣設計,實現了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學生在做題過程中,認知得到快速提升,思維得到拓展延伸,切實讓學生認識到集體對自身成長的推動作用。

初中階段學生具備初步的遷移能力,教師要切準學生興趣愛好,在訓練中遷移知識,在訓練中實現知識的內化,完成能力提升。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遷移教學理論,是由學科特點決定的,也是現代教學理念的必然追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把握遷移理論精髓,尋找教學切入點。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由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遷移到現在所學知識中,實現新舊知識之間的鏈接;對于文本中的重難點,教師可以采用重點突破的形式,讓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實現教法、學法的遷移;訓練中亦可以聯系學生以前做過的類似訓練,滲透遷移理論。實踐證明,多視角的遷移理論對夯實知識教學,塑造學生道德素養有深遠影響。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