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法治意識素養

1.法治意識素養的內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主要表現為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筆者認為,所謂素養指的是人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培養的一種能力和品格,尤其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核心。而法治意識素養不僅僅應該包括上述能力,還應該包括對法律知識或者法哲學知識問題的理解、領悟及理性思維能力。

2.落實法治意識素養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高中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時代的主人,更是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在這一時期,高中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樹立“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觀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法治意識素養在高中政治課堂中落實存在的問題

1.教師方面

首先,有些教師自身的法治素養不夠高,對于一些法律知識知之甚少,甚至很多老師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在講課時難免“書到用時方恨少”,有些力不從心。其次,目前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多采取機械的教學方式,只注重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培養,沒有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所以學生在面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相關維權或者其他法律問題時常常摸不著頭腦,這就導致了法治意識的缺位或者“變味”。

2.學生方面

法治意識素養在課堂中落實存在的問題除了外因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內因,大部分高中生是具有自我學習和管理能力的,但多數學生都沒有主動參與到法律學習中來,原因主要還是學生缺乏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現在很多高中生大都對法治知識不感興趣,大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認為“反正我自己不犯法就行了,學不學法與我無關”,所以就沒有積極地對待課程中法治知識這一塊的內容。

三、法治意識素養在高中政治課堂中落實的教學改進措施

要解決法治意識素養在高中政治課堂中落實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在教學的各環節重視法治意識素養的培育,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用法治意識看待問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論述:

1.仔細研讀教材

新課改之后我們的教材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在模塊三《政治與法治》里新增了依法治國的內容。同時在新增選修模塊二《法律與生活》中介紹公民的一般權利與義務、婚姻家庭中的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勞動關系的法律保障、社會糾紛的解決機制和法律程序。這些內容都是新課標要求下新增的內容,需要教師仔細研讀。

2.制訂靈活的教學策略

首先是優化教學活動設計。活動設計關鍵在于開展活動的議題,新課標的教學提示中針對法治素養培育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議題。例如,公民參與立法有什么意義、有哪些途徑?如何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為什么說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教學過程中可參考這些議題讓學生展開討論。

其次可以組織課外考察活動。比如參觀調解中心、仲裁委員會、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認識其功能和作用。

最后,可以模擬實際情形進行課堂展示。如模擬商業行為,討論合同對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意義;還可以組織模擬求職、招聘、應聘等活動,評議雇主和雇員之間的法律關系,說明各自的權利和義務。

四、授課教師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新課改要求下的老師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教書匠”,而是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各方面的素養。作為老師也應該多多學習法律知識及理論,從根上破除一勞永逸的思想觀念。尤其是作為一名政治教師,除了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素養,更應當對法律心存敬畏,樹立法治信仰,同時也應該具備處理基本法律問題的能力,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

高中學生正處于一個特殊且關鍵的時期,所以注重對于高中生法治意識的培養不僅關系著學生的成長,更關乎整個國家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因此,法治意識素養的培養,給政治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我們要將法治理論與現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整合多方面的資源與力量,致力于培養具有法治意識和對社會有價值的高中生,從而為建設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