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下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
作者:余 煒
發布時間:2019-12-26 16:15: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將培養小學生的空間觀念作為教學目標之一。良好的空間觀念,不僅能夠為學習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數學模型思想等都具有深遠意義,是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入,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依靠死記硬背數學公式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因此,提升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善于聯系實際,加強學生對現實世界空間的感知能力
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也不例外。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要善于聯系生活實際,從而讓小學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進行有效學習。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計算與圓的周長有關的題目時經常遇到困難。比如,半圓的周長缺少一個直徑,會算半圓周長卻不會算圓弧周長,操場的周長不知如何入手等各種問題,不一而足。后來我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只會背公式、套公式,一旦問題變化,就會出錯。而更深層次的原因,一是學生對“周長”這一概念沒有理解透徹,二是針對具體問題,腦海里缺乏簡單的空間模型。
發現問題后,在后續的教學中,我進行這樣的實踐:首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體,介紹什么是這些物體的周長,比如黑板、三角尺、量角器等。其次,讓他們找出生活中的其他物體,并指出這些物體的周長,通過大量的感性認識,深刻領會“周長”這一概念的內涵。最后,引導學生對實際問題在腦海里建立簡單的空間模型,比如將量角器的周長與半圓的周長聯系起來,將操場周長轉化為兩個半圓弧和兩條線段的長。
通過這種實踐,學生們對沒見過的圖形或物體求周長時,清楚地知道是要干什么、怎么干。不僅對事物的認知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并且在思維能力上有了質的飛躍。由此說明,學生對現實世界的空間感知能力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二、強化針對性訓練,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空間想象能力是空間觀念的重要元素。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往往缺乏空間想象力,他們對于幾何體的認識往往都停留于表面,很少會主動進行深入思考,空間想象能力的欠缺,成為學生幾何學習路上最大的“攔路虎”。空間想象力的提升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長期的刻意練習才能獲得。因此,在小學數學幾何圖形的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并有意識地進行針對性訓練。
實際教學中,我采取的做法是選取典型案例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其中,畫出幾何體的左視圖、主視圖、俯視圖就是很好的方法。我經常指定一些幾何體,讓學生畫出三視圖。這些幾何體中,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在視圖上也不局限于左、主、俯三種視圖,比如對于長、寬、高固定的長方體,除了要求畫出三種視圖外,還要求畫出沿一條棱觀察得到的視圖。經過長期訓練,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明顯提高,幾何學習水平也明顯提高。
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讓我認識到:空間想象能力是學生空間觀念的基礎,基礎打不牢,一切都無從談起。老師在教學中,既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又要敢于在這一難點上鞭策學生,從而有效地促進他們空間觀念的提升。
三、注重指引探究,提升學生空間分析能力
空間分析能力相比于直觀感知和空間想象能力,屬于更高層面的能力。良好的空間分析能力是學生空間觀念核心素養的有力體現,是空間觀念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的體現。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空間分析能力的培養很好地契合了這句話。在這一階段,確定性的知識點堆積和有針對性的能力培養作用不大。空間分析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靈活解決問題。作為數學老師,我認為在這一階段主要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幫助學生拓寬思路和視野,具體而言就是教給學生一些常用技巧和經驗,對學生的問題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導,使其具備進行空間分析必要的知識儲備。二是要培養學生探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做事方法,讓其明白學習是曲折前進的道理,從而具備勝不驕、敗不餒的素質。
空間觀念是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空間感知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空間分析能力,由低到高體現了學生不同層次的空間觀念水平。在教學中,教師應聯系實際,加強學生空間感知能力;強化針對性訓練,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注重指引探究,提升學生空間分析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雁塔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