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必修課程學習要求明確提出:朗誦文學作品,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感染力。因此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提升學生的朗誦能力,使朗讀成為一種習慣,終身篤行,是語文老師的重要教學任務。

但事實上,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學任務緊,我們的朗讀教學在實踐中出現了如下問題:教學時間短,訓練量不足;缺乏普遍性,不能給予每個學生展示和訓練的機會。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提出“大語文”觀念,主張語文教育要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因此,朗讀教學由課內向課外拓展,開展課外朗讀訓練,就可以巧妙地化解這些難題了。

但是,一旦離開課堂這個交流學習的空間,朗讀教學便如斷了線的風箏,搖搖欲墜。語文教師如何找到一根結實的線繩,順著風向借著風力,適時提線,是順利開展課外朗讀教學的關鍵。

一、纏絲繞線,“草長鶯飛二月天”

“草長鶯飛二月天”,我國基礎教育迎來了新的春天。這樣的季節,正是風箏起飛的日子。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一線,建立起老師與學生的聯系,利用教學大綱一線建立起課內與課外的聯系,最終將兩條線搓捻成結實耐用的風箏線,牽引著課外朗讀這只漂亮的風箏,飛翔在教育的藍天。

1.信息技術為主線,構建朗讀平臺

當今社會網絡遍布、資源共享。借助網絡,我們既可以共享朗讀資源,實現師生朗讀學習的自主性;又可以搭建課外朗讀教學的虛擬化課堂,將師生朗讀交流與指導落到實處。

具體操作舉例如下:一方面,語文老師要利用QQ或微信創建由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朗讀群;征集群名,確立語文老師的管理者身份;上傳、更新名人優秀朗誦作品及朗誦技巧;布置日常朗讀任務;及時給予建設性評價;適時上傳自己的朗讀作品;給予朗讀問題較大的學生一對一的指導;掌控好朗讀群輿論導向,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教學大綱為輔線,規范朗讀內容

課外朗讀教學絕不是完全脫離教材的自由式教學,而應是課內教學內容的延伸與拓展。這樣的教學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章”即指教學內容依據國家制定的語文教學大綱。“法”即指朗讀能力的梯度性。這樣的朗讀教學才規范、系統,才可以深化課內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具體操作舉例如下:朗讀內容上,講授詩歌、散文和小說單元時,課外朗讀目標應是注重檢查學生對課內名篇朗讀能力的落實,強調普遍性。在此基礎上,可適當結合學生興趣,朗讀本單元作者的作品。講授說明文與議論文時,可結合教材開展“經典誦讀”等專題誦讀,開拓學生視野。朗讀能力上,由低到高確定朗讀能力的四個梯度: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與節奏、讀出感情、讀出意境。訓練時,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提高。

二、揚風鼓氣,“紙花如雪飛滿天”

風箏起飛,如果風力太小,就會有掉落的危險。我們除了依賴自然風外,也可以借助外力,讓風箏飛得更高、更遠。

1.創建多元化評價機制,家校合力助東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鼓勵學生、家長、教師、教學管理人員等參與課程評價。語文教師應利用不同主體的多角度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語文學習與個人發展的關系,學會自我監控和管理。朗讀群中,家長給予孩子的激勵性評價,對孩子的學習起到督促與鼓勵作用;同學間的激勵性評價,使朗讀群不僅有態度,而且有溫度;教師的建設性評價給予學生努力的方向,使朗讀群有了高度。開放的教學平臺,增強了教學的透明度;同一種身份——朗讀者,使交流更民主、更和諧。

2. 加快能力提升的步伐,競賽活動鼓勁風

有比較才有差距,有競爭才有動力。教師要定時舉辦班級間、年級間的朗誦比賽和課本劇表演賽,給予同學們展示自我、學習他人的機會;激發同學們你追我趕的朗讀熱情,興起全校師生朗讀的風氣,加快同學們朗讀能力提升的步伐。具體操作如下:語文教師在課內教學中,定期組織班級內與班級間的朗誦賽,然后進行民主、公正的評定,并給予獎勵。另外,學校要定期組織全校的朗誦賽,教師要鼓勵本班學生積極參與,做好朗讀輔導工作。

積極開展課外朗讀教學,彌補了課內朗讀教學的缺陷,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給予朗讀教學充分的訓練時間,使朗讀教學落到實處。愿我的策略與實踐能給予同仁們一點啟示,在教育改革的春日,將課外朗讀的風箏放飛高空。讀出一個人,讀出一份情,讀出一個青春飛揚的新自我。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姜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