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常建宏
發布時間:2019-12-25 15:22: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毋庸置疑,信息化是21世紀的時代特點之一,信息化浪潮更是席卷全球,對社會各個領域造成極大的沖擊,數學教育也在其中。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數學的邏輯性是極強的,但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邏輯思維 “望而卻步”,要想在兩者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信息技術的作用不可小覷。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喚醒探究欲
好奇心強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喚醒他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以飽滿的情緒投身學習。以“平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為例,上課伊始,我就和同學們一起復習了組合圖形之間關系的知識點,使他們進一步明確什么是相接、什么是內含,然后讓學生看大屏幕,將教師搜集來的符合組合圖形特點的各種實物圖形一一展示,并請同學們探討:如果生活中想要得到這些實物的具體面積,應該怎么做?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可以用尺子量呀。”有的說:“先將組合圖形分割成我們學過的圖形,然后再計算。”我按照學生的建議,將組合圖形切割處理,分割成常見的圖形,然后引導學生求出分割后的數學圖形的面積,再把它們加起來。這樣活潑生動的教學情境,這樣一步步的導學,學生自然有興趣、愿意學習,課堂效果頗佳。
二、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吃透重難點
我們知道小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用形象思維去理解邏輯性極強的數學知識肯定會出現偏差,就形成了教學重難點。而利用可動可靜、聲像結合的現代信息技術則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具體,將教師很難講清楚的知識明明白白地呈現出來,搭建起形象思維和邏輯數學知識之間的橋梁,進而掌握重難點知識。以“圓的面積”為例,計算圓的面積是本課重點,也是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為此,我特地制作了這樣一個動畫:先畫一個圓,將其從中間分開形成均等的兩個半圓,每個半圓又分成均等的8份,再將這兩個半圓交錯拼起來,形成一個長方形。反復播放這個動畫,讓學生思考圓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系,逐漸明白兩者的面積可能是相等的。最后從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明白其計算方法。通過動畫演示的方式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實現質的飛躍,從形象思維著手,過渡到邏輯思考,最終輕松掌握重難點知識。
三、利用信息技術傳授學習方法,提高自主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要想傳授給學生實用的學習方法,信息技術則是很好的平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演示和操作功能來尋求怎樣才能更好地習得知識,怎樣去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夯實基礎、獲得技能,最終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以“統計”教學為例,為了統計學生喜歡哪種體育活動,我在電腦屏幕上列出了四種活動:跑步、跳繩、踢足球、丟沙包,全班50名學生自行選擇并將結果展示在大屏幕上。那么,怎樣統計出每一種體育活動的喜歡人數呢?同學們議論紛紛,在討論中自主探究。有的同學認為在分成四類后一個個地數,就能得出結果;有的同學認為應該用符號進行統計。我將同學們的方法在電腦上進行演示,讓他們既能發現統計結果是怎樣形成的,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統計方法,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促進其自主性、探究性等數學素養的形成。
四、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多元評價,確保學習可持續性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現代信息技術的新奇手段則為教師調動學生情緒創造了條件。以“加法的初步認識”為例,很多同學在新授課之前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加法計算,甚至有些同學做過很多練習,因而在教師教授完了加法計算的真正含義后,在練習階段,部分學生會產生“我以前都做過”“這太簡單了”等輕視心理,敷衍地完成習題,達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此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激勵學生,通過視覺刺激和聲音刺激來調動他們的情緒,使學生的思維“活”起來,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之中。
總之,恰到好處、有節有度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諸多好處,使其更上一個臺階。因此,數學教師要結合本班實際因地制宜、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學輔助作用,為數學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和現代化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 甘肅省高臺縣西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