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災害教育的教學策略
作者:張向紅
發布時間:2019-12-25 15:19: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大,地質復雜多變,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教育就成為減災降災教育的重要陣地。近年來,災害教育逐漸被人們所關注,并得到了有效的實施。特別是隨著學生知識結構的不斷豐富,視野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熱愛地理學科的高中學生開始關注中國地理災害。
一、認真構建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
在災害教育當中,所謂的知識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對災害的類型加以掌握,并明確災害在空間分布方面的規律,以及災害產生與演化的相關機制,同時要對災害的影響加以了解,使學生的災害分析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并認識到防災減災的重要意義。技能目標則是對學生災害調查以及災情分析等能力進行培養,并使其能夠在類似災害當中有效運用自救或互救措施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這種目標主要是在學生內心形成防災減災意識,使其能夠將自然當中的異常情況與自身所學聯系起來,實現意識向行為的轉化。
2.方法目標和過程目標
災害教育方面的方法目標即通過探究學習,提出相應的災害防控策略,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的探究精神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在相互溝通當中理解災害教育的價值所在;而過程目標則是讓學生從多種途徑對災害教育內容進行收集和整理,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充分的參與,同時要求學生對生活和時政加以關注。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關心我國的災害分布和成因,關注我國災害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形成正確的災害觀,加強學生自身的責任感。特別是做好災害防控準備,樹立較強的災害防控意識,發現身邊的災害隱患。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
高中地理災害教育方面的教學設計應該涉及自然災害以及防災減災等內容,其中自然災害包括自然界當中的異常現象,且能夠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災害問題,這種災害具有較強的破壞性且危害面積較為廣泛,在教學設計方面可以加入臺風、海嘯、泥石流、地震等內容;防災減災方面的措施則是在發生災害以后的救援方法及政策,教學設計內容包括海嘯預警、防洪排澇、防火救火等。教學課題的設計應該讓學生從中認識到災害的危險性,并通過對災害的探討,了解防災減災的具體措施,并在課堂交流當中提升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相關材料進行收集,并在課前發到各學習小組當中,同時要對學習活動的細節加以記錄,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組織探究學習,使學生能夠在聯系自身生活的同時,對地理加以關注,使其能夠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三、引導學生課外探究精選案例
地理災害教育不是僅局限于課內,課外學習的天地也很廣闊。在課外,教師可以布置和參與探究性課題研究。為了能夠更直接、形象地體現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更具有可讀性和操作性,教師可以精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災害教育案例,讓學生分析探究,寫出總結,得出一些可行性的應對策略。如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河北唐山市發生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于一旦,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地震史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之一。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當今的地震教育情況、科技發展水平、國內外應對能力、災后重建設想等相關論題展開探究,書面呈現研究成果。這種利用真實的案例實現課堂情境的有效創設,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特別是對具有多種解法的問題,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時了解災害的概念、過程以及危害,在探討預防措施的同時,掌握防范技能,這對于災害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組織開展災害教育綜合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是學生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也是鞏固所學知識最有效的方式。教師可在地球日、消防日、交通安全日等節日組織演講比賽,可以請親身經歷過災害的人講述實際感受;學校也可以邀請交通、消防部門的專家向學生介紹相關知識,嘗試建立相應的網站宣傳防災知識,其中包括地震、火山爆發等一系列災害信息和氣象信息,便于學生查閱;組織開展針對自然災害模擬救援活動、與社會共同進行防災演習和逃生演習等。
綜上所述,將高中地理教學與災害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了解災害并掌握防災減災的相關措施,對災害教育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運用各種措施對高中地理災害教育進行不斷的強化,以此來推動相關教育目標的實現。
作者單位 甘肅省秦安縣第五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