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三劑良方”
作者:史春琴
發布時間:2019-12-25 15:12: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識字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在興趣的帶動下產生識字的動力,除了教師的課堂識字教學外,在課后學生們也會自覺地去認識一些字,教師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識字的能力。
一、圖形對照識字法
識字教學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象形字的特點,讓學生邊讀字邊看圖片,展開想象,爭取掌握這類字,而且平常一看到這些物體就會想到這類物體的字是怎樣的,這是我國漢字的主要認識及記憶方式。這一識字良方對于低年級學生認字來說非常合適。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日、月、木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關于太陽、月亮甲骨文的動畫,引領學生讀“日”“月”兩字,然后解釋日的含義就是指太陽,月就是指月亮。通過生動的動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字的形象,對象形字有初步的感知。學習“木”這個字時,可以展示圖片,結合圖片幫助學生認識和寫出這個字,也可以讓學生先畫出樹木然后再學寫這個字。圖形對照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這些象形字,讓學生在任何時候看到這些物體時就會想到字的形態,加深認識和記憶。
漢字大多是從形象的事物演變而來的,所以運用形象生動的圖片、動畫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認字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低年級學生對語文的認知還不夠深入,但是他們的想象力尤為豐富,而且也喜歡看一些圖片、動畫,結合這一點幫助學生識字,效果更佳。
二、結合兒歌識字法
兒歌又好學又好記,還能讓學生對漢字的字形有直觀認識,而且歌曲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漢字的魅力,是低年級學生識字的第二劑良方。不僅可以讓學生聽兒歌,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編寫兒歌,加深對字形特點的了解,并深入到學生的腦海中,不易忘記。
聯合兒歌展開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能夠帶動課堂氛圍。例如,可以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姓氏歌》《動物兒歌》這些課文,播放百家姓的視頻或動物兒歌的音頻,讓學生跟著朗讀,在讀的過程中認識關于姓氏的漢字、動物的名字。這種兒歌節奏感特別強,極易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一開始就用這種朗朗上口、內容簡單易懂的兒歌,能讓學生一下子就記住,順勢識字寫字。以兒歌的形式幫助低年級學生識字是學習生字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兒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很快就能記住,而且這種先學后教的方式降低了教學難度,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能提高。
三、拓展資源識字法
拓展資源識字是指運用課堂外的資源讓學生拓展識字,是低年級學生識字的第三劑良方,可以利用板報、電視劇的字幕、校園內張貼的名人名言、宣傳單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這些材料上的漢字。運用這些拓展資源,還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并認識上面的漢字。
教師可以運用各種課外資源幫助學生拓展識字。例如,可以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三字經》一課,首先播放《三字經》的音頻文件,組織學生認真傾聽,讓學生們跟著朗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過去;其次,自由朗讀,讓學生們首先圈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或者請教老師和同學,教師選幾個學生朗讀一遍,發現錯誤及時糾正,然后讓學生再自由地朗讀一遍;最后,讓學生們說一說運用這種方式進行記憶的感受。
除了運用課本教材內容幫助學生識字之外,還可以運用這些課外資源幫助學生拓展識字,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運用這些識字材料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識字,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觀察身邊事物、利用身邊事物識字的能力,只有認識更多的漢字才能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
總之,隨著當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學生識字不僅來源于教師的課堂教學,還來源于社會資源。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聯系學生身邊的事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的識字學習熱情得到激發,努力提高學生的識字水平和語文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瓦店鎮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