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承載著塑造國民記憶和價值認同的重要使命,它基于無限豐富的歷史和瞬息萬變的現實,立于多元文化和時代變遷的現狀,成于規范系統扎實的歷史教學,尤其是中學歷史教學。因此,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才異常重要而復雜艱難。但大道至簡,要想歷史教育成功,非有成功的歷史教學不可,資深中學歷史教育專家呂清太先生的教學生涯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呂清太,1937年生于河南省西峽縣,1958—1960年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今歷史文化學院)。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商南縣湘河中學,1962年調動到更加偏遠的趙川中學。1968年,受文革沖擊,又被調到文化坪擔任初中教師,教授語文、政治、歷史、地理、體育等多門學科。當時的文化坪是一個極度貧困的地方,學校也只是一個教學點而已,就連最初的29名學生也是呂清太老師挨家挨戶多番做工作才招來的,三年之后卻有27人考上了全縣唯一的高中,這在今天也是驕人的成績。

呂老師在辦學條件艱苦、生源缺乏、師資不足的情況下,不斷追求教育教學質量,用優異成績去回報渴求文化知識的學生及家庭,這些從教經歷與收獲成為呂老師教育人生中的寶貴財富。此后,呂老師被調回湘河中學,1977年調入商南一中開始從事本專業歷史教學和班主任工作,開始續寫他的教學“神話”,自1983年所帶班級全部達到高考錄取線后,呂老師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多次重復這種“不可能”,這在一個偏遠落后的山區,無疑是一種神話和福音。那么,呂老師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么呢?

竭力去做教學的能手

凡是聽過呂老師講課的人,無不認為呂老師是講課的能手,這個功夫早在他于陜師大歷史系求學時就已經奠定。直到今天,呂老師還能清晰回憶起多位老師:“當時負責中國史教學的史念海老師、斯維至老師和擔任輔導員的牛致功老師。史念海老師上課頗有條理,課堂線條清晰,能把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捋得清清楚楚。斯維至老師的課堂充滿激情,十分生動,他自己學習也十分努力,全年都不休息,用功讀書。有一次,我大年初一去拜訪斯老師,只見門窗都關著,打開房門發現老師還在讀書。牛致功老師自認為自己天賦不夠,所以認真勤奮,把藤椅都坐壞了幾把。這幾位老師的治學精神啟發我在大學期間刻苦讀書。”

采訪中,呂老師談起課堂教學時舉例說:“如講‘西安事變’要特別抓住一個字,張學良我認為他就是一個字,他是‘逼蔣抗日’的那個‘逼’。又如長沙保衛戰還是一個字‘轉’,日本人你再能,你對中國地圖不一定有中國人熟悉,我就在這轉,就把你轉得疲勞,叫你筋疲力盡,我再來收拾你。后來就是運動戰。”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了自己獨有的教學理念,他認為歷史老師要知識淵博,不僅要懂歷史、政治、地理的知識也要靈活運用,他在課堂上就經常通過畫地圖來講述戰爭,畫地圖這一招常常一下就把學生們“震”住了。他認為歷史課堂要充滿激情,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是沒有辦法將知識帶給學生的。作為歷史老師要善講會講,能把知識講得清楚,更要講得精彩,練就好口才。

用愛去做激勵的高手

在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實踐中,呂老師以關愛學生為最大的原則,總結出了“說事不說人”“只吹沖鋒號,不打退堂鼓”和“不怕石頭暖不熱”的心得,認為班主任工作要做好學校與家庭的融合與對接。在趙川中學的時候,班里有一位叫張興超的同學,上課經常亂竄座位,嚴重影響課堂紀律,其他老師都拿他沒辦法。呂老師沒有直接責怪這位同學,而是步行了一百余里來到了這位張同學的家里。經過調查才發現,這位同學的父親是一位烈士,后來母親改嫁,他由爺爺帶大。呂老師就邀請這位同學的爺爺來學校專門講了講那位烈士父親在部隊上的故事。孩子才知道了自己父親的經歷,逐漸明白了自己的責任,懂得了愛。之后,呂老師就一點點來改變這個同學,從課上不亂竄座到練字,耐心引導,喚醒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望。畢業后,張興超當了兵,轉業后從事公安工作。可以說,正是呂老師當年對學生的關愛徹底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一生。

潛心去做教研的里手

呂老師從教40年中從未離開三尺講臺,他認為教學上傳統的經驗不可丟,創新的思想不可無,實踐中要認真履行備、講、改、考、練五個環節。在教與學的問題上,呂老師堅持實事求是、遵循規律、勤能制勝、笨鳥先飛的道理,堅持愛、勤、嚴、恒的工作作風,采取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方法,堅決要把班帶好、把書教好。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他特意制作了40份教學圖表和20張歷史事件演變示意圖,編印成冊,在教學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得到省內外同行們的高度稱贊。他潛心研究教改問題,認真總結教學經驗,特別注重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撰寫的《歷史總復習的幾點做法》《略談歷史復習的方法》等文章在《陜西教育》《教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擔任校長后,呂老師從任教歷史學科的成功開始,本著教無定法、學無止境、不斷創新、力求完美的原則,認真組織優質課教學,定期安排教學經驗交流會,不斷提高本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帶出了一大批勤奮敬業、樂于奉獻、教學水平過硬的年輕教師隊伍,學校教學質量直線攀升。1988年高考,學校高考成績躍居全地區第三名,1989年名列全地區第一,直到1998年卸任校長時,商南縣高級中學連續11年高考上省線數按萬人比列全地區第一,絕對數排全地區前三(1988年以前該校排全地區倒數二三位),成了商南人民的驕傲。呂老師本人也先后被評為“陜西省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班主任”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成為商南教育的一面旗幟,受到歷屆學子的敬仰和愛戴。

用德行去成就教育“圣手”

呂老師認為當老師是一門藝術,首先要有最起碼的思想素質,要明白教書對于學生來講,就是要立德樹人,學生就是立德樹人的對象。當然,學生首先是家庭成員,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父母親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對孩子都有直接影響。那么,不管學生來自什么樣的家庭,到學校來,進了這個班,就要用正確的思想來培養,這實際上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對接融合問題。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有幾次對接——特別是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學的對接十分重要,如果學校的教育內容和家庭教育內容相互融合促進,經過十幾年如一日熏陶出來的學生肯定是有出息的,起碼是有道德的。

這一切,呂老師是如何做到的呢?一是凡事須盡力。在頻繁起伏的工作調動中,呂清太老師從來都是主動接受被調動,他認為“去哪里都是教書,教書在哪里都可以”。唯一一次自己申請的調動,是1987年從商洛師專(今商洛學院)副校長位置上調回商南高中任校長,原因是家中80歲老母無人照管,實際上是與商南有一種割舍不斷特殊的教育情感,這才有了之后11年的商南教育發展的“奇跡”。二是做事要精心。當被調動到艱苦的地方時,呂老師思想也會有些矛盾,但想想自己成長的艱辛過程,就決定既來之則安之,并下定決心,既然入了教師這條道,一定要走出個樣子來。在湘河中學,當時他是學校唯一的大學生,卻一干就是18年。到文化坪后,那里山高、路險、水涼,冬季一天只能見到三個小時的太陽,呂老師一干又是三年,艱苦的條件不但沒有動搖呂老師熱愛教育之心,反而強化了他的教育之志。三是做人要積極。在一次采訪活動中,呂老師給青年人提出了三條建議:不管怎么樣的專業,一定要學好,這是立身之本;大學生一定要報效祖國;不要忘記自己的家鄉和父母,要知恩報恩。這實際上是說人的一生中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家庭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其中蘊含的道理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其實,這也正是呂老師的人生經驗和教育感悟。

2019年6月22日,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徐賜成老師和《陜西教育》(教學版)范希望主任,帶領歷史文化學院2016級公費師范生王彬宇、閆靖昊、董濱和張瑞同學,專程前往商洛山中的商南縣拜訪了呂清太老師。已經82歲高齡的呂老師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給大家留下了十分難忘的印象。學生王彬宇認為呂老師一生從教,隨遇而安,關愛學生,刻苦鉆研,不論是在歷史教學、班主任工作,還是在校長職務上,都站在立德樹人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實踐,總結出了自己獨有的理念,這種終身從教樂教愛教的精神,是我們每一個師范生都應該認真學習的。張瑞同學覺得呂老師以他的親身實踐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用關心和愛來鼓勵學生,通過激發學生內動力,實現自我教育,從而實現教育的本質。董濱同學切身感受到了呂校長對于教育教學的熱愛,明白了一名優秀人民教師應該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閆靖昊同學覺得呂老師踐行著關愛學生的原則,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的職業要求,作為歷史文化學院的公費師范生,應該積極學習呂老師這種精神,習養自身的仁愛之心、扎實學識和教學藝術,向著卓越教師的目標奮力攀登。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