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源于自然——讀《瑟谷學校傳奇》有感
作者:畢麗麗
發布時間:2019-12-12 10:04:3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零零散散地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瑟谷學校傳奇》三本書,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教育的世外桃源。瑟谷學校是一個自由的地方,自由到直接刷新了我的“三觀”。雖然我們一直倡導自由,但瑟谷也自由得太“奇特”了。這里孩子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這里沒有老師和學生的角色,這里沒有考試和作業……最令人驚奇的是這里竟然沒有課堂,可以允許孩子釣一年魚,允許孩子玩一年游戲,甚至有吸煙室。是不是你也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就是在這樣絕對開放的校園里,孩子們并沒有長“歪”,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不同領域中成為佼佼者。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最好的教育源于自然。因為自然成長對于滋養孩子生命成長具有無限的魅力,孩子們自己會發現什么是他們生存真正重要的東西,孩子們也會在自然的成長方式中獲得自由、平等、民主和樂趣。
自然的教育能夠帶給孩子可貴的精神品質
瑟谷學校是美國第一家正式得到政府認可的“自主學習學校”。在瑟谷,孩子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學校設施與自然融為一體,沒有鋼筋水泥生硬的堆砌與圈圍。在瑟谷,除了表面上沒有建筑的圍墻,更在辦學理念上體現出孩子在興趣上不被約束。孩子們也會在這種自然的教育當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他們不會被卡在任何地方,不會感到無聊,他們在做有趣的事情,他們會有大量的收獲。因為,在不設圍墻的理念下,工作人員相信孩子們在不停地理解他們所處的世界,他們也相信在真正自由的環境中,所有人都能夠發揮出他們最高的水平。
在瑟谷,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孩子們沒有太多的約束,可以用投票的方式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人員。這里有司法委員會,任何人犯了錯誤都可能被起訴。這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重視的大人,是一個擁有投票權的人。這樣,孩子們學會了與自己相處,自我成長,接納自己,從小就養成了獨立自主能力,這些經歷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尊重公平的種子。
在瑟谷,不管是對于一朵花、一棵草、一粒種子,孩子們都會從中體驗到它的生命,進而了解生命的多彩和不易,達到尊重和保護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為一己之利,而去隨意采摘、隨意踐踏。這種發自孩子內心最深處的愛和尊重,會遷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難能可貴的素養,沉淀為生命的底色。由于瑟谷是混齡的教育,這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經常會和比自己小的孩子或大的孩子一起做事情,這樣無形中會在孩子們心中埋下愛的種子。
在這種自然教育的理念中,瑟谷學校的畢業生是這樣一種狀態:對工作,他們講求興趣,因為喜歡而選擇,因為選擇而堅持;對生活,他們追求意義,堅守自己的價值觀,能彈性靈活地應對壓力與挫折。
自然的教育能夠帶給孩子真實的學習體驗
如果問,你更希望孩子分數好看,還是更希望孩子在現實中具有觀察、思考、分析和創造的能力,想必所有明智的家長都會選擇后者。那么怎樣引導孩子在真實的環境中打開五感,觀察、體驗、思考、分析和創造,很好地彌補學校教育無法觸及的那一部分呢?那就是在自然真實的環境中學習。自然的教育環境能夠賦予孩子們一種能力,那就是能發現什么是自己的生存真正需要的東西,也許孩子們只是盡力去抓更大的魚,更多的魚,但他們每天都在嘗試不同的東西,那就是學習。在自然中的學習,是具體而非抽象的,不需要去背,不需要一遍遍刷題,只需要放松投入,真實體驗就好。
教育的價值不限制于學校教育,更不局限于教學過程,它既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也有很大的包容空間,它最需要解決的就是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狀況。小孩子無論干什么都是在學習,因為世界對于他們來說是全新的。就像瑟谷的孩子們,有時候為了弄明白某種化學現象不得不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為了戰爭游戲會主動去研究各種坦克、飛機和船。真實的學習就是這樣,來得自然而生動,我們應該學會多給孩子一些真實的體驗。
所以教育就是學習如何在周遭環境中生存,并且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而最好的教育就是源自孩子最內心、最自然的需要。真正值得學的東西是教不出來的,比如孩子學走路、吃飯、穿衣等基本技能,都不是教來的,傳統教育強調“教”而非“學”,在瑟谷學校看來這是十分荒謬的。現實中我們來自課堂上的“教”是十分被動的學習方式,孩子們通過考試后的遺忘來對抗,整個教育體系最終考查的是人們的記憶力。所以,反觀我們現行的教育,過分地強調“教”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們厭倦和抵觸。
在孩子發展的研究領域,無論是哪個流派都認為孩子在六歲之前是屬于大自然的。幼教圈子里的人大都聽說過北京李躍兒的“芭學園”,在芭學園的孩子,他們每個人都干著自己想干的事情,因為李老師了解孩子成長的需要和規律,并能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支持來幫助他們成長。人的發展就像種子一樣,會按照大自然給它設計的程序發芽成長。不要試圖讓孩子超越自然發展的規律,應該像尊重大自然那樣去尊重孩子的發展,不能揠苗助長,或一廂情愿地給孩子預設一個成長模式,把孩子硬套進去,要給孩子足夠的體驗。
自然的教育能夠帶給孩子一生的幸福滿足
做父母的,哪個不想給孩子一個幸福的人生。通過對在瑟谷生活過的孩子們的采訪,我們不難發現,當他們談起在瑟谷的生活經歷的時候都是無比幸福和滿足的,因為在這里生活過的孩子能做的事情太多了。更神奇的是,每一個孩子在離開的時候都能擁有一種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不論他們今后做什么,這種掌控感都在,因為這是他們在學校就經歷過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面臨著許多變化和挫折,我們必須知道如何處理它。在瑟谷生活過的孩子們感到幸福和滿足,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變化,他們覺得自己有足夠的毅力和信心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難。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人生,就要讓他擁有高度的自信,擁有一顆豐盈的心。
瑟谷學校是一個遙遠的范本,也是一個鮮活而生動的啟迪:教育的意義到底在哪里?作為家長,要追問,作為教師,需反思。我覺得《瑟谷學校傳奇》這三本書想傳遞給我們的就是——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對待孩子成長的態度,看待問題的方式。瑟谷學校里的孩子無疑是幸運的也是特別的,因為他們能夠享受到最自然的教育,可是在我們中國現實的教育環境中,有多少學校、有幾個老師敢放手這樣做?我想在中國幾乎是零吧。我們總是說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成就一番大事業。但我們是否嘗試放手讓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體會幸福,允許他們追隨自己的興趣,給予他們平等的地位一起探討人生……也許有人說,這些離我們很遙遠,這些是我們無法實現的。雖然我們當下不可能放手讓孩子完全自由,但作為教育者,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做主,也許對孩子來說結果并不重要,體驗過程就是財富。
最好的教育并不是在學校、在教室里,而是在校外、在生活里,一種順應孩子天性發展的生活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終歸宿。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第一實驗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