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校園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諧發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為宗旨的整體效應。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一切天賦能力或力量的和諧發展。”因此,為了給學生創設和諧的校園環境,促進學校和諧發展,必須抓好校長、教師、家長這三大砝碼,進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校長:樹立一個理念,強化兩種意識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學校管理的核心就是在校長的引領下,去影響教師、發展教師、成就教師,進而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教育目標。

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校彰顯活力。校園是教育人的主陣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核心問題。因此,和諧校園建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即教育以學生為本,辦學以教師為本,才能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塑造他們的美好人生”。每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確孩子是教育的出發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遵循學生發展和人才成長的規律來辦學,著眼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作為校長,既要宏觀統籌學校工作,又要抓好學生的全方位培養任務,既要致力于學生的現在,又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關注每一個生命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同時,作為一校之長,必須牢固樹立全心全意依靠教師辦學的理念,千方百計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教師不斷成長,不斷提高升專業素養。同時,竭力挖掘身邊的典型,引導教師形成“少一點自我,多一點集體;少一點應當,多一點感恩;少一點獨賞,多一點分享”的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工作觀和價值觀。通過聚焦課改、磨課、賽課等課堂管理,不斷提升教師課堂魅力指數;通過聚焦讀書、研討、文體等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通過聚焦評價、展示等活動,為教師搭建魅力展示的舞臺。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校長在辦學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著眼于人的發展,激發人的熱情,這樣,學校才會魅力四射、活力十足。

強化實干意識和創新意識,讓管理充滿底氣。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校長的辦學思想,甚至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學校的發展和走向。為此,校長在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的同時,還要強化實干意識和創新意識,讓管理更有底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教育也來不得半點虛假,如果校長只有辦好一所學校的理想,沒有實干精神,理想是不可能變成現實的。因此,校長要牢固樹立實干意識與擔當意識,立足實際,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盡心盡力謀求學校發展。隨時關注師生成長,以更多的關愛贏得師生的信賴。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不竭的動力。對學校而言,從大到特色的創建、教學模式的變革、績效考核制度以及考勤制度的不斷完善,小到教師備課、作業布置與批改、培訓、例會、流動紅旗評選等的改變,都是學校教育創新的著力點。創新與改革是時代進步的特征,唯有創新才能實現高品質的發展。

在學校發展的進程中,校長是掌舵人,要立足人的成長,堅持“實干就是能力,創新就是水平”的原則,在學習中不斷創新,在實干中勤于思考,與學校共榮辱,與師生共成長,在發展學校的同時成就自己。

教師:落實一個任務,協調兩種關系

和諧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和諧校園建設不僅要有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優秀的校園文化,更要有融洽的人際關系。孩子的成長,“教”在學校,“育”在家庭,因此,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協調好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是每個教師的職責所在,也是促進校園和諧發展的關鍵。

文化鑄魂,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力量。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時代賦予教育的崇高使命。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時刻與文化同行,用淵博的學識、儒雅的談吐、高尚的追求來感染、熏陶學生。這樣的教師站在講臺上,就會放射出智慧的光芒,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恒久的力量。教師的教育情懷、高尚的師德仁心、自覺的自我修養使他們身上散發出非凡的道德力量與人格魅力,成為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教師在人際關系、工作態度、教學風格等方面的榜樣作用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引領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愛生如子,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教育的過程和結果。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一種境界,只有注入了愛生之情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即只有學生在情感上比較親近老師時,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才會樂意接受。由此可見,教育是否成功,離不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只有把學生當做朋友,與其交心談心,才能讓他們接受你的教育,獲得教育的成功。所以,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應當是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和諧而親密的關系。在師生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作為老師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尊重、愛護學生;作為學生也應該有積極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

相敬如賓,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在深化教育改革今天,首先必須尋求的合作也是學校與家庭的合作,只有教師和家長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形成“你幫助我,我幫助你”的和諧景象,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孩子融入社會,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感恩,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天平上的兩個砝碼,無論哪一端失重,天平都會傾斜。加強家校合作,努力實現家校共育,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真正“活”起來,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接班人。

家長:明確一個目標,培養兩種習慣

言傳身教,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要明確,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終身老師,與學校的共同目標都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言傳”固然重要,而“身教”卻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正如馬克思所說:“你可以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響孩子,可最好的方式還是你的行動。”縱觀古今中外,家教與門風給予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良好的家風熏陶,父母的榜樣示范最為重要,“曾參教子”“謝安教子”的故事提醒著每一位家長,自己的品行習慣、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也就是說,要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首先要成為這樣的人。同時,要關注孩子在成長中的無數個第一次,對于犯錯行為的第一次要及時抓住、正確引導,要用愛心和耐心讓孩子解開心結,打開心門,快樂健康地成長。

持之以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人的一生要養成的良好的習慣很多,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如飲食習慣、起居習慣、運動習慣、勞動習慣等等,這些習慣的培養主要靠家庭教育。還有一類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包括預習習慣、專心聽講習慣、隨時作筆記習慣、及時反饋總結習慣、隨時閱讀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的培養學要家長協助學校培養。學生有了這種學習習慣,就具有了持續的學習力,走出校門后,還能不斷地向社會學習、向書本學習。一個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人,他的素養、氣質、能力、水平就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這樣的人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呢?關鍵是家庭與學校要同向而行,并持之以恒。一是良好的習慣養成藏于細微之處;二是良好的習慣養成不能太過繁瑣;三是良好的習慣養成重在示范引領。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家庭和學校除了給予學生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外,千萬別忘了良好習慣的養成。

和諧,是校園教育教學管理追求的永恒目標。和諧校園建設的三大砝碼——校長、教師、家長三者良好的人際關系,將會凝聚人心,團結力量,孕育希望,進而促進學校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榆林市電化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