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家校聯盟,孕育幸福人生
作者:葉枚舉
發布時間:2019-12-11 09:46: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有些家長,特別是鄉村學校的家長普遍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后,教育孩子是學校、老師的事情。但實際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作為孩子教育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校合作是實現高質量學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紐帶。
然而,目前在鄉村學校開展家校合作存在較多困難與問題,主要有三大難題。第一是家長合作意識薄弱。鄉村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看管,而爺爺奶奶一般只負責照料孩子的一日三餐,基本不過問他們的學習生活,更不會主動走進校園與學校教師溝通。第二是家庭教育品質低下。鄉村家長的心理素質、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整體不高,教育觀念相對落后,甚至經常會放棄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責任。第三是家校合作方式單一。傳統的鄉村家校合作方式大多是通過開家長會、家訪、約談等方式進行,表面上看,家長對教師唯唯諾諾,實際上彼此缺乏交流、溝通,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針對當前鄉村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從“轉變觀念、提供培訓、搭建平臺”等方面入手進行改變,將有助于家校合作質量提升。
▲ 轉變觀念,提高家長合作意識
由于鄉村地區的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甚至出現個別家長不愿意參與到家校合作的活動中來,因此,學校理當更好地去理解家長的需求與立場,盡可能以農村家長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家長逐漸融合開展家校合作。
用真誠心叩開家長心扉。新生入學前,家長、學生都對學校充滿期待,學校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在開學前或開學初創造機會與家長溝通,有利于提升學校在家長、學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比如,學校可以事先收集每一個孩子和家長的照片,依次為學生家長制作“家長卡”,在第一次召開家長會時分發給家長,作為家長進出校園的憑證,保障學校的安全。同時,也讓家長明白,從學生邁入學校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會有很多和校園有關的事情(接送孩子、了解學生、隨時家訪等),學校不僅是學生的學校,也是家長的學校。
用同理心化解家長苦惱。很大一部分鄉村家長,特別是那些成績較差或者表現不太好的學生的家長,與孩子經常會出現溝通問題。因此,當孩子出現問題,家長遭遇教育困境,學校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可以促進家校合作,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比如,家長向學校求助,希望幫助教育孩子時,我們首先要感謝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并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讓家長感受到你懂他;然后,我們要鼓勵家長以積極心態看待問題,相信孩子一定能改變;最后,我們要和家長一起探討問題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
▲ 提供培訓,提升家庭教育品質
鄉村家長的整體素質和知識結構偏低,這就要求學校為家長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訓,全面提高家長教育素養,更加科學合理地對子女進行教育,促進家校溝通合作。
建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孩子一入校,家長即入學,家長、教師、學生互為一體。因此,學校可以從兩個方面建構課程,促進家長成長。一是必修課程。主要是針對鄉村學生家庭教育的共性問題,以學生家庭教育面臨的常見問題為中心,圍繞學生發展規律和家庭教育規律,不定期邀請專家開展家庭教育講座。大部分鄉村教師都習慣住校,一般把活動安排在晚上進行,這樣既不影響鄉村家長的日常生活,也能讓他們從中受益,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二是自主拓展課程。針對鄉村孩子與父母分別時間長的實際情況,學校可以利用周末、節假日、春秋游等時間,經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增進他們的感情。
開展“親子共享”的特色活動。學校要力求以優秀的辦學理念為指導,可以通過開展“同行一景”“同讀一書”“同唱一歌”等活動,讓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動,共同成長,從而豐富孩子的家庭文化生活。比如,我們學校針對留守兒童占多數的現狀,為了讓學生的讀書空間、時間得到保證,在各樓層走廊都設置了“自助書吧”,為學生提供休閑、學習的好去處,還建設一間多功能圖書館,學生可以自由借閱圖書,進一步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此外,還大力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讓部分鄉村家長走進學校圖書館和孩子一起閱讀。可以說,讓“悅讀”成為鄉村學校最突出的亮點,并在活動中慢慢傳遞學校的校園文化,讓家長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他們就會主動放下手機,拿起書本,與孩子一起學習。
▲ 搭建平臺,創新家校合作模式
部分鄉村家長長期在外務工,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各不相同。因此,學校可以通過調查、訪問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了解家長各方面的信息,通過搭建平臺,為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提供多種支持和服務。
組織“魅力家長”走進課堂。面對鄉村學校社會資源不足,而進城務工的鄉村家長所從事的行業、職業都不相同,而且具有不同的工作經歷,學校可以充分發掘這部分家長的個性特長,組建家長志愿者,實施“家長進課堂”工程,拓寬孩子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此外,還可以組織優秀家長代表深入課堂,通過課堂教學、家教講座、聽課評課、家校座談、校長接待日等交流平臺,積極與家長在家庭教育議題上深入研討,共商育兒經,搭建學校、家庭、社區立體教育網絡。
參與“成果展覽”共謀發展。為豐富學生生活,提高學生素質,學校每年可以根據社團活動開展“成果展示節”。每次活動前,學校可以組織部分家長參加成果展示節活動,同孩子一起分享成長的快樂。比如,學校舉行體育節時,可以安排一些項目讓家長充分參與其中,或攝影志愿者、或裁判人員、或參加親子運動項目,讓他們獲得更多和孩子互動接觸、互相交流的機會。可以說,活動的開展,既展示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成果,又使家長了解孩子,支持孩子參加活動,實現教育觀念由“重智輕德”向“全面發展”的轉變。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