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延安市認真貫徹落實中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決策部署,始終把教育扶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嚴守“義務教育有保障”戶戶過硬底線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責任體系,積極推進“雙線三單四強化”管理模式,優化保障基礎,精準發力攻堅,進一步鞏固提升控輟保學工作成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強化統籌部署 重點施策控輟

緊緊圍繞“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延安市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有關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從政策、責任、機制、制度、措施和保障等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和細化要求。建立了市級聯縣包抓制度,市直教育系統14名縣級領導包抓13個縣區和新區,實行督查指導、問題督辦和限期整改工作機制,力促工作落實。各縣區圍繞“三避免、一落實”(避免因貧、厭學、上學遠上學難,全面落實政府及社會各方控輟保學責任)工作要求,結合實際因地施策,精準制定“一縣一案”和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配套制度和規范文件,從責任落實到制度保障做到有章可循,有效提升了控輟保學工作的效果。

加強雙線管理 夯實責任控輟

落實縣區人民政府控輟保學主體責任,建立健全了“政府一線按照戶籍和教育一線按照學籍,縱向排查分層建檔,橫向比對補漏監管”的雙線控輟管理機制,持續夯實“政府—教育”雙線七長責任,“縣區政府—鄉鎮(街道辦)—村(社區)”和“縣區政府—教育局—學校——師長—家長”層層簽訂責任書,逐級細化明確工作任務,嚴格依法履行控輟職責。強化責任考核和督學督導,將控輟保學工作納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對各縣區的專項督導內容,檢查結果通報縣區政府,限期督辦整改。同時,實行局領導包縣責任機制,定期入縣、入校、入班、入村、入戶隨機調研暗訪,突出問題查找、業務指導和現場交辦相結合,實行“一縣一單一督辦”,壓實壓牢責任,合力抓好控輟保學。

實行三單制度 監測排查控輟

嚴格執行“三個清單”制度。月報清單,由教育部門負責逐級按月上報義務教育輟學情況統計表、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及留守兒童就讀情況統計表、送教上門落實情況統計表;臺賬清單,村(社區)、鄉鎮(街道辦)、縣區教育局按學期分級建立戶籍6~15歲適齡兒童少年入學臺賬和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臺賬,縣區教育局建立轄區內在校學生臺賬,學校建立本校學生臺賬,實行臺賬式精準管理;告知清單,對適齡少年兒童發放《義務教育階段入學通知書》、對因病因殘就醫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入學的適齡少年兒童,在家長提出申請并經審批后,發放《延緩入學通知書》;對于輟學學生,學校要及時向鄉鎮政府(街道辦)報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情況報告單》,鄉鎮政府(街道辦)要向學生監護人發放《限期返校通知書》,建立學校、教育局、鄉鎮府互通告知合力勸返機制,并采取有力措施及時實施依法勸返復學。

加強動態監測。構建三級同步監測和三類重點監測體系,依托兩個平臺(陜西省教育精準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控輟保學動態監測周報平臺和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重點監測兩個地區(農村地區和流動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一個學段(初中學段)、五類群體(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農村留守兒童少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習困難學生和殘疾少年兒童),市、縣、校三級同步監測,實行“日考勤、周統計、月報告”制度,形成動態監測工作常態。

建立聯查聯控機制。每學期集中組織開展戶籍、學籍、在校情況三排查工作,實行“政府(公安)一線按照戶籍、教育一線按照學籍和其他部門配合舉證”的核查工作機制,組織鄉鎮政府(街道辦)、村委會(社區)及教育、公安、民政和殘聯等部門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全面排查摸底,精準掌握每一名適齡兒童接受教育情況。

強化四項措施 落實機制控輟

抓好招生入學。全面落實免試就近入學政策,把招生入學制度改革作為促進教育均衡的突破口,加強招生計劃管理,強化“屬地管理、以縣為主”的縣區政府義務教育辦學責任,將原來學校自行招錄學生的方式改為統一集中錄取,義務教育以縣區為單位,由縣區教育局組織學校按照免試就近入學原則統一進行招生,按程序、分批次同步做好招生入學工作,切實保證了每個適齡兒童按時入學。

強化異地監管。建立縣域外控輟保學和資助落實異地追蹤監管舉證和定期回訪機制,對市內縣外異地就讀的,建立市縣校聯絡平臺,落實專人負責,市教育局監管督促協調縣區之間、縣區和市直學校之間配合提供就讀及資助享受憑證;對外省市就讀的,由戶籍所在縣區教育局統籌落實監管,部分縣區創新實行“一校包一鎮”“教辦分片負責”和“責任督學落戶包抓”等辦法,通過咨詢函等方式獲取就讀及資助憑證。

扎實開展幫扶。全市19122名教師牽手幫扶23845名學生,落實三個一要求(每周至少與學生談心一次、每月與家長電話溝通一次、每學期家訪一次),夯實三項責任(控輟保學、政策宣傳、資助告知),實行一生一策,做到幫扶有目標、有內容、有措施、有成效,真正落實“關心學習、關照生活、關懷成長”。

落實送教上門。對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進行入學前登記,分類統籌安置入學,對不能入校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按照“一生一案、醫教結合”的原則,建立信息臺賬,納入學籍管理,落實學校專門負責開展送教上門和特殊專業支持。2019年春季學期,全市173所學校491名教師為652名重度殘疾兒童開展了“送教上門”服務,切實保障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夯實保障基礎 實施惠民控輟

大力改善辦學條件。2016年以來,以解決義務教育“鄉村弱”“城鎮擠”問題為重點,積極爭取中省教育項目和資金支持,全市累計投入65.8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84所,各類學校校舍建筑面積增加到424.5萬平方米。同時,堅持“抓薄弱、補短板、抬底部”工作思路,在經費投入、項目安排上,向薄弱學校、鄉鎮學校傾斜,按標準和需求改善保留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辦學條件,配齊配足教學、生活設施設備和教師,落實不足100人學校按100人撥付生均公用經費政策,全面提升村級學校和教學點辦學水平,滿足鄉村適齡兒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義務教育需求。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6年以來通過特崗教師計劃招錄2186名。實施“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健全了中省市縣校五級教師培訓體系,全年市級以上培訓教師上萬余人次,設立鄉村教師教學能手和優秀鄉村教師評選項目,2018年以來評選市級鄉村教師教學能手96名,對全市在鄉村從教30年以上的7953名教師頒發榮譽證書。完善教師城鄉交流輪崗制度,2019春季城鄉交流輪崗教師1006名。落實鄉村教師生活交通補助政策,人均月補助200元以上,部分縣區補助達到500元以上,協調爭取國民信托有限公司設立“優秀鄉村教師獎勵慈善信托”基金,啟動實施中西部鄉村中小學首席教師崗位計劃試點工作,鼓勵優秀教師到鄉村從教,城鄉、校際師資水平差距不斷縮小。

全面落實惠民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施“兩免一補”和營養改善計劃等政策。2016年以來,投入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金12.97億元、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資金6.76億元,享受“一補”學生60.72萬人次,享受營養改善計劃學生84.56萬人次,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

通過“雙線三單四強化”管理,進一步夯實了政府教育雙線責任,推動了動態監測、排查勸返、扶貧關愛等各項制度措施落實見效,形成了上下聯動、通力合作的聯控聯保長效工作機制,達到了對適齡兒童少年在學狀態的有效監控,確保了對有輟學苗頭和失、輟學(疑似)學生的及時發現和合力依法勸返。2018年,通過省級核查認定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員在學,貧困戶退出義務教育有保障全面達標,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除因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實現了“應入盡入、應勸盡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