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探索“虛擬教學”已有近10所中小學配備虛擬現實設備
作者:孔祥那
發布時間:2019-11-27 15:37:50 來源:教師報
11月2日,在西安市西北飯店一樓大禮堂內,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齊吉祥利用虛擬技術把漢代的長信宮燈“一下子”從電子屏幕上“拿”了下來,“放大”在眾人的眼前,并“轉動”宮燈到燈底座,“大家看,這明顯是個洞,因此之前說里面可存水,以凈化煙,是不對的。”臺下一陣驚嘆:“原來是這樣!”這堂生動的歷史課,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要是我們每所學校的學生都能用這樣的方式上課,那效果該多好啊。”齊吉祥對前來參加交流會的一位校長說。
不久前,《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的十大戰略任務中的第八項已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變革。今年5月份,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虛擬現實研究中心成立。此次,在西北飯店內召開的“2019虛擬現實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技術交流會”正是由研究中心和西北大學共同承辦。國內教育界人士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開展虛擬現實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工作。
虛擬技術、裝備“全面落地”:“深度應用”的關鍵?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在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在一起的“融教學”中,虛擬現實的應用處在一個“高級”的階段。其在平面數字載體的基礎上升級到了立體的層面,達到了“感受真實”,能更好地針對不同地區孩子不同的特質而達到相同的學習體驗和目標,使優質教育均衡得以實現。
而要想利用虛擬現實,改進傳統的教學的方式,真正達到啟發式、探究式、論壇式、參與式教學,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曹志祥認為,創新有很多種,這種依托虛擬技術的教學創新要靠裝備。他指出,傳統教學側重學術知識教育,內在教育邏輯是科學、課程、教材、裝備、教學、考試、成績,教育裝備起到了支持、輔助、促進作用。然而教學創新則側重技術能力教育,其內在教育邏輯是技術、裝備、方案、活動、實踐、評價、作品。在這個教育邏輯中,體現“裝備既課程”理念,教育裝備起到支撐、引領、重構作用。技術裝備可以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增強學生學習內驅力,豐富教育供給方式,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推動教育精準管理。
據了解,陜西省西安市目前已開始了“虛擬教學”的初步探索,已有近10所中小學校配備了“也未艾”的一體機式虛擬現實設備。使師生認識了VR、AR等虛擬技術,但配備規模整體和個體均不是很大,每個學校從2臺到十幾臺數量不等。事實上,都未曾發揮“期待中”的教學效果。其原因之一是每所學校所配裝備數量太少,不能有效滿足現在班額的需求。幾臺設備相對數以千計的學生課程量來講,要達到“虛擬技術常態化教學”的目標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據“也未艾”陜西區域相關負責人介紹,她相信隨著教育機構和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相互合作的加深和相關制度、機制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虛擬技術和設備將會大量應用于未來的教育教學中,讓孩子們在“虛”“實”轉換間,擴展教育視野和教學空間。
對于在教學中如何處理“虛”“實”之間的關系,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指出,虛擬教學應該“虛實結合,以實為主”,虛擬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應該針對每個學校的實際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而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莊西真教授則認為,抓緊落實已出臺的政策文件中信息化相關內容更為重要。他認為“深度應用”的關鍵是如何借助信息技術裝備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解決學生學習興趣不強的問題。
專業師資隊伍:為深度應用提供“人才支撐”
要想應用好虛擬技術和設備,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實現教育信息化,除了硬件方面的條件,軟件方面的條件也必不可少,造就一支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師資隊伍、專業隊伍、管理隊伍是一個必要條件。為此,高校在加大信息化相關專業的師資培養的同時,國家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詳細提出要“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教師培訓必修學時(學分),將能力提升與學科教學培訓緊密結合,使信息化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常態”。以提升現任教師的信息素養。
陜西石泉縣電教館董才鋒告訴記者,目前,石泉縣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中,一般學校都會派遣信息教師去參加,其他學科的教師較少。近兩年,數學、物理等學科的教師也逐漸增加,但占總體比率還是較小,信息素養是教學創新中各科教師都急需的。因此,應該將更多其他學科教師全部納入培訓體系。
對此,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黃偉在會上指出,2019年在2013年啟動的“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基礎上,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計劃“到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程、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通過示范項目帶動各地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每人5年不少于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于50%)”。他進一步指出,要利用人工智能通過六項行動助推教師隊伍建設。
安康市電教館陳祖茂告訴記者,能熟練運用VR、AR等技術的教師,目前還比較少,更多教師處在“入門接觸”階段。“老師們都很忙,沒有時間去深入研究這種東西。”西安紡織城小學一位負責此事的教師介紹。據了解,他們學校配備了7臺“也未艾”的虛擬設備。
“也未艾”陜西區域相關負責人表示,西安市目前安裝了他們的虛擬設備的學校還未進入常態化使用的階段。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教師“不會使用”“不知道設備怎么和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目前,他們正在組織成體系的專業培訓,即將在設備安裝校進行系統培訓。她同時指出,設備安裝到位后,更重要的是后續的專業培訓要跟上,否則設備就成了“擺設”。
對于培養教師的專業技能和信息素養的結合,陜西師范大學校長游旭群認為非常重要,他用師大開展的基于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教學沙龍活動、“教育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創新培訓平臺對口支援臨夏州項目”等生動案例佐證了其觀點。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羅方述指出,此次會上全國各地對于虛擬技術在教育教學上的應用案例和經驗、認識的交流,其本身就是對虛擬技術在教育教學上深度應用的一次探索和推動,具有積極的意義。
原標題:《在探索中尋覓虛擬現實在教學中深度應用的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