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的“疑”式思考
作者:廖軼華
發布時間:2019-11-22 10:15: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實施素質教育,以問題為中介,將學生與教師、文本緊密聯系,激發問題意識,培養創新精神,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知識與技能同步發展,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導課生疑,激趣引入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生疑才能引起思考,才能發揮孩子愛問的天性,讓學生敢問問題,愛問問題,學會提問,學會主動學習。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是非常敏感的,對于初次接觸的新知識特別感興趣。傳統教學中,學生是在教師提問引導下產生思考,疑問來自于老師,思維是被動的。如果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生疑提問,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的欲望。
1.課題引入,質疑激趣。采用“抓課題學習的方法”,圍繞課題生疑質疑。例如《爬山虎的腳》教學中,學生知道爬山虎是一種植物后,就會產生疑問:作為植物的爬山虎怎么會有腳?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什么樣子?它的腳有什么作用?由此引入學習,學生已充滿了興趣,迫切想了解具體內容,這就為本課的學習開了個好頭。這種方法多用于寫景、敘事或狀物類文章。
2.范讀感受,以讀激情。抒情性的散文類文章是以情感人的,教師充滿激情的朗讀,能使學生被其情所感迫切地想要融入其中,學習的欲望被調動起來。
3.導語激思,過渡引入。范讀效果不佳時,教師可采取篇幅短小、構思精巧的導語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引入學習。針對不同的文章,恰當地運用不同的引入方法,以達到誘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初讀質疑,整理思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不等于會學,善學才是成功的關鍵。如何將學習興趣轉化為求知行動?怎樣更加深刻地體會課文內容?要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生自我活動中,教給他們質疑的方法,放手讓他們質疑。敢于質疑問難,大腦皮層則處于亢奮狀態,這是深入鉆研、積極思維的表現。愿意問不等于會問,初讀時采取多種形式反復讀,在讀中感悟、體會,提出有價值、有深度、有思考意義的問題才是善問。一般來說,應在重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疑問。看到課題,想想寫什么、會怎么寫;逐字逐句讀,不明之處問個為什么;讀完全文,想想寫了什么、為什么寫……由于學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分析方法的不同、思考角度的不同,提出的問題就不同,這是創新意識的體現。
三、合作明疑,分析理解
質疑尚須解疑。解疑是思維活動的過程。閱讀思考離不開教材。小學語文所選課文大多淺顯易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從自己的角度,有重點、有目的地去讀課文。讀的過程中,教師是服務者,成功的教學就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潛能的最大發揮。可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釋疑,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善思”,而后交流分析、解答疑難。略難的、有分歧的地方、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在梳理排序形成幾個重點問題之后,可組織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在生生合作中尋求解答。小組里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請其他小組幫助。通過小組合作,擴大信息量,拓展合作內涵。有些內容涉及寫作背景等學生無法從課文中了解到的知識,可提前布置學生課外查找資料輔助理解,將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總之,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分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雖然學生的生活閱歷及知識積累會影響思維,同一問題也會有多種答案,這正是個性化閱讀教學追求的結果。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當好學習的引路人,注重知識形成過程中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開發;當好組織者,引導學習有序進行。
四、品評追疑,感悟升華
明疑之后再次品味語句進行評讀,一是將自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朗讀體現出來;二是對別人的朗讀進行評價鑒賞,提高文學審美鑒賞能力。同時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回顧,形成整體印象。學生對課文的體會不同,讀也有差異,教師則要注意對學生的讀與評做出準確的評價,讓學生的審美情趣與評價能力有明顯的提升。感情得到升華的同時,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會提高,對文章的深入理解會引發更加深刻的思考,對作者的寫作方法、文章的布局謀篇、課文涉及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的心理需求等產生了解的渴望,提出新的問題并進一步尋求答案。這一次追疑、明疑的過程,是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課內與課外閱讀相結合、閱讀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過程。將語文閱讀的空間拓展到了課堂之外,拓展了語文學習的范圍,學生的收獲也就不再只是局限于一篇文章了。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