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是教育教學的重要認知,相對于一般的文本而言,《紀念白求恩》(以下簡稱“《紀》文”)一文比較特殊,是偉人毛澤東的經典之作,也是當下社會許多認知與觀點如“不遠千里,來到中國”“國際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等的發源地。如果將文本解讀指向學生,能夠更好地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基于這樣的認知,筆者試談幾點思考。

一、寬容有距離感的閱讀

“向一位古典共產黨人致敬”,這是王君老師亮出的《紀》文教學的觀點。而這個觀點如果面向學生,即從學生的視角實現有效建構,那就彰顯出了《紀》文鮮明的時代意義,彰顯出了對當下學生教育的現代意義。

當我們將文本解讀的視角指向學生時,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如果課文解讀預設的目標與學生的認知并不一致,或者說有一定距離時,教師應當如何選擇?對于這個問題,筆者的觀點是:對學生初讀文本時存在的距離,教師應當寬容。《紀》文具有一定的政治屬性,這與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確實存在一定的距離,本課教學的目的之一其實就是為了拉近這種距離。

比如,課文中的“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列寧主義認為……”“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等,學生讀起來是稍感吃力的。這種吃力感會影響學生對整個文本的建構,因而在這段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下點功夫。筆者是這么做的:先向學生介紹抗日戰爭的背景,然后介紹白求恩率領加拿大美國醫療隊支援中國抗日戰爭的故事。在介紹過程中,重點強調抗日戰爭背景下中國社會中存在的民族主義、狹隘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等,努力將這些抽象的詞變成生動的例子。這一努力在文本解讀的時候就已經設計好了,準確地說是基于對學生學習課文時可能遇到的困難的判斷進而做出的設計。

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這樣的努力是有成效的。通過這一介紹,拉近了學生與《紀》文之間的距離,如此,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對“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有了切身體會。

學生對課文有效解讀的前提,就是能夠讀懂文本。這個讀懂不是似懂非懂,而是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認知基礎,對文本中的表達做出相對準確的理解。有了這樣的理解,文本的意義才能建構起來。

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讓學生反復閱讀文本,除了必要的解釋之外,唯一需要努力的就是“素讀”。在《紀》文中,先讓學生去素讀一些通俗易懂的表達,比如“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這是什么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無不為之感動”等。學生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困難相對較少。而基于這些文字閱讀并建構出意義之后,其實就可以更好地讀懂文章的觀點。比如通過前面文字的閱讀,學生對課文結尾五個“一個……的人”的理解就會特別立體,用學生的話說:“不知道為什么,讀完課文之后,就是感覺白求恩特別高尚,特別有益于人民!”當學生有了這樣的感觸時,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他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已經極小了。

三、古典意義的現代建構

1939年12月,毛主席在延安干部會上做了這次演講,既表達了對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同時也贊揚了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并號召全黨向白求恩同志學習。這是一次偉大的政治動員,時至今日,“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人民極端的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的職業道德精神,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價值觀,依然有著偉大的意義!從這個角度講,今天我們學習《紀》文,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古典意義的現代建構。

將古典意義向現實延伸,是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必然走向。在《紀》文發表75周年座談會上,一個公認的觀點是:《紀》文這一光輝文獻,并沒有因為時光遠去而失去光芒,反而因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而彰顯其時代價值,至今仍在發揮著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帶著這樣的思路去教學,可以發現《紀》文為初中生的精神世界鑄造提供了堅實的脊梁。

而這樣的堅實脊梁形成的過程,必定意味著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認知基礎出發,引導他們走向《紀》文,觸摸《紀》文,感知《紀》文,領悟《紀》文。進而在掩卷之后,依然能夠感知到其在當下有力的脈搏,這應當是本文教學的最大意義所在。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成人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