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以《國威國魂》(蘇少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為例
作者:林 萍
發布時間:2019-11-21 15:00: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校園教育永恒的主題。音樂課程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承人類文明,啟迪學生成長,是一門融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于一體的學科。音樂以聲音的節奏起伏和旋律的悠揚律動,撫慰著人們的情緒,影響著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塑造。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優質音樂資源,重視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在引導學生接受真善美熏陶的同時,結合本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凈化學生心靈,助力學生成長。《國威國魂》是蘇少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的一個經典單元,教材通過《中國進行曲》《紅旗飄飄》等音樂作品的教學,帶領學生體會不同國度的愛國主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操。
一、歌曲教學,啟迪心靈
在初中音樂課堂上,歌曲的欣賞與演唱,是音樂最直觀的表現方式,唱歌是音樂教育最經典的教學手段,歌曲中的喜怒哀樂,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思維,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的行為選擇。教師恰當地引入音樂中的愛國歌曲,既凸顯了音樂的文化功能,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中國進行曲》是一首氣勢磅礴、斗志昂揚的歌曲,它由著名音樂家孟衛東作曲,整首歌鏗鏘有力,氣勢昂然,生動反映了新時代的中國人在祖國建設道路上的蓬勃身影。在教學歌曲時,教師可以圍繞4/4拍的強弱變化規律,帶領學生體會歌曲激揚向上的情感基調。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親自演示小軍鼓的清脆鼓點,鼓勵學生注意領會歌曲中小軍鼓的獨特魅力,感受中國向著新世紀闊步前進的豪邁之情。《中國進行曲》是由韓偉、賀東久作詞,在教學歌詞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腦海中建立黃河、長江、太陽、曙光、東方、富強等極具中國特色的意象符號,加深學生對歌曲的感受程度,從而使學生形成對民族情感和民族國家的認同。字詞有溫度,聲音有情感,優質的音樂歌曲教學,健全了學生的人格,啟迪了學生的心靈。
二、故事延伸,加深理解
音樂教學離不開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而音樂內容的拓展延伸則幫助學生增強對歌曲的理解,新興的多媒體音樂教學方式,豐富了傳統的“歌唱”“鑒賞”模式,賦予了音樂課堂更多的活力和空間。學生作為音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輕松融洽的方式,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國威國魂》一單元中,諸多節奏明朗的歌曲,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而在引導學生鑒賞歌曲的同時,教師可以聯系歌曲內容,鼓勵學生說一說歌曲背后的故事。如在教學《紅旗飄飄》時,五星紅旗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主席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見證著東方巨龍的蘇醒,見證著中國人民擺脫被侵略掠奪的境地,走向繁榮富強的復興之路。因此,在聆聽歌曲時,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國旗”的故事,并以國旗為線索,用講故事的方式,談談新中國的英雄人物,提升學生對五星紅旗的敬仰之情,幫助其真正理解“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同時,教師可以在班級開展愛國知識小競賽,豐富學生的知識,融洽和諧的音樂課堂。
三、班級排演,升華情感
初中音樂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動力開展的音樂教育,生動的音樂實踐開發了學生的音樂潛力,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創造力。進入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極強的動手能力和獨立的思想表達意識,因此,教師可以提升音樂教學的難度,引導學生用音樂小短劇的形式,展示音樂教學的內容,升華自己的音樂感受。
《威風鑼鼓》是一曲見證中華民族由屈辱落后走向繁榮富強的催人奮進的戰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拍手來代替敲鼓聲,在鏗鏘有力的節奏中,學生可以即興離開座位,化身為中國歷史上為民族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偉大人物,他們可以是汨羅江畔的屈原,可以是龍門寫史的司馬遷,可以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可以是兩彈元勛錢學森。學生們和著鼓點,從古代中來,從文明中來,從不怕犧牲的愛國情感中來。歌之舞之,讀之演之,綜合性藝術表演帶給了音樂課堂濃厚的歷史文化感,提升了學生運用音樂材料進行音樂創作的能力,也升華了學生的音樂情感,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其集體主義精神。簡單的排演激發了學生即興音樂創作的欲望。
教育,關乎著國家的興旺發展,民族的蓬勃未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是音樂課堂永遠存在的主題。重視音樂教育,重視學生愛國品質的培養,真正培養出具有遠大抱負,熱愛祖國的優秀人才,是音樂教學的理想,也是音樂教師的責任。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