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教學中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作者:訾光釗
發布時間:2019-11-21 14:56: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進行體育運動過程中發生的損傷,被稱為運動損傷,當運動損傷發生時,處理不及時會造成運動傷害。小學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為了避免小學生在體育訓練中發生意外影響其健康成長,作為教師應該找出原因進行預防,并在意外損傷發生的時候進行及時治療,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一、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
1.缺少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意識
在對運動損傷發生原因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大部分的運動損傷都是由于缺少一定的安全教育導致自我保護意識淡薄產生的。部分體育教師認為,在體育訓練中出現運動損傷是不可避免的,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該向學生灌輸積極正確的自我保護意識,并采取積極的措施降低運動損傷事故的發生。
2.身體狀況不佳
在運動時,如果學生的身體狀況和情緒不佳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體育訓練的進行,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運動傷害情況的出現。在人的身體狀態不佳的情況下,其自身的協調性就會發生變化,造成反應遲鈍,也就為運動損傷情況的出現埋下了隱患。而情緒低下會造成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在運動中受到傷害。所以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多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身體狀態,及時進行教學上的調整,減少運動損傷情況的出現。
3.技術不規范
技術動作不規范也會導致運動損傷情況的出現。小學生在技術掌握不規范方面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小學生的思維層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容易出現理解偏差,在練習過程中因為理解的不到位會出現動作技術掌握不穩定,一些動作違反了人類運動的規律就會造成運動損傷情況的出現。其次,就是在技術訓練中只注重技巧性訓練,而忽視了基礎訓練,造成基本不扎實,產生錯誤動作從而引發運動損傷現象。
二、解決對策
1.積極做好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工作
通過一系列的安全宣傳講座和體育教師在課堂上的強調,對小學生的安全意識進行強化,將安全教育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備課內容。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在練習的過程中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時刻提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讓他們知道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減少運動損傷情況的出現。
2.合理安排教學訓練
教學訓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安排,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因材施教。做到循序漸進、靈活運用,合理安排訓練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避免過重的訓練對學生造成運動損傷。小學體育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學生主要通過身體練習來發展運動能力,培養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要合理安排體育課的運動量,運動量安排得過小,達不到鍛煉的目的;運動量安排得過大,則可能影響學生的健康和學習。
3.使小學生的身體狀況處于良好狀態
在體育訓練前做好熱身等一系列的安全防范工作。熱身運動在體育訓練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身體舒展開來,才能更好地進行體育訓練。任課教師要認真負責,樹立安全意識,克服僥幸心理。在上課后,要根據不同的運動來進行放松活動。通過放松將體溫、心率等恢復到運動前的狀態,這樣可以防止在激烈運動后出現肌肉拉傷等情況,還能夠放松學生的情緒,更好地進入下一堂課的學習中。
4.提高身體機能對運動的適應
教師要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加強身體的全面訓練,從而提高身體機能對運動的適應性,加強對薄弱環節的訓練,達到預防的目的。讓學生做好準備工作,并清楚自己的運動量、承受范圍和運動時間。在熱身環節,只要稍微出汗,確保每個關節都有拉伸,關節和韌帶都展開了,即可進行體育訓練。積極預防運動損傷對體育教學有著重要的現實性意義。
在進行體育教學和訓練時,教師應該給學生教授正確的運動觀念和熱身方法,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必須引起重視。教師應該在思想上建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識,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運動損傷隱患,降低體育課上意外情況的發生,應該用認真負責的態度確保學生的安全,做好體育教學工作,促進小學體育發展,增強學生體質。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