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與文本閱讀的相融相生
作者:任櫓燕
發布時間:2019-11-21 10:22: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慧于心秀于口,腹有詩書語自華。”語言交際是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對閱讀教學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著重引導學生主動交際,將自己內心的看法、認知、情感表達出來,養成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新課標是如何要求的,教師就要堅定不移地踐行下去。
一、文本整合,積累口語交際素材
口語交際是聽話、說話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的應用。它是學生在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下將自身情感、認知傾吐出來的行為。學生所處環境不一樣,思維認知不一樣,口語交際能力自然也不一樣。教師要在承認個性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文本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師要對文本內容進行整合,為口語交際積累必要的素材。從教材著手開展設計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教師要對文本主旨、故事內容等進行梳理,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
學習部編版二年級上冊《難忘的潑水節》時,為了讓學生有深切感知,教師緊緊抓住少數民族節日這個話題,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個小視頻,要求學生認真觀看。觀看結束后,教師問道:“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是我國的特點,大家知道我們國家有多少個民族嗎?每個民族有什么特點,你接觸過哪個民族的人或風俗?”學生熱情高漲,思考片刻后,積極舉手回答,課堂學習氛圍活躍。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生活有密切關系,學生有濃厚的閱讀興趣。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課內資源出發,以文本主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復述文本內容,整理相關素材,進而設計相關口語表達訓練。
二、文本探究,豐富口語交際形式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對語文教學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做出積極改變,以嶄新的姿態面對課堂教學。語文教學致力于發展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在這些能力中,學生說的能力是最弱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對知識點進行細致講述,學生在聆聽中識記、背誦,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是語文教學最常用的。學生學習熱情無法被激活,口語交際活動自然也就無從談起。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課型,借助多元化的學習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表達欲望,引導他們主動交流。
學習《坐井觀天》時,教師沒有按照傳統教學形式講述課文,而是運用小采訪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習完課文內容后,每個小組選派一名學生擔任小記者,就這個故事帶來的啟示采訪小組內成員。小組內成員積極準備,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表述出來。小記者滿懷自信采訪,小觀眾激動萬分參與,課堂探究氛圍十分濃厚。借助小采訪的形式,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知更加深刻。
課本劇、生活劇、小采訪、故事復述游戲、討論會等都可以成為口語交際形式,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和文本實際篩選。當教學活動呈現出多元化、趣味性特點時,學生合作意識自然生成,探索欲望被激活,口語交際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三、文本演繹,增強口語交際實效
創設口語交際活動的方式眾多,關鍵是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樣才能凸顯教學實效性。文本演繹是在傳統教學形式基礎上進行革新的一種嶄新形式,是借助角色表演將文本故事直觀呈現出來的表演活動。學生對課堂演繹大多持歡迎態度。參與表演的學生熱情高漲,觀看的學生亦是滿懷期待。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演繹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認知更加深刻、多元,人際交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會得到快速提升。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表演能力和個人特長有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分配角色。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角色演繹價值。
學習《狐假虎威》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本演繹活動。本節課中的角色比較多,學生可以先自由選擇,如果選到同一角色,學生進行即興表演,由全體學生舉手表決。這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是一種考驗。角色確定之后,表演開始。教師規定,在表演過程中可以對文本進行創編,適當加入自己的理解,增加語言、融入肢體動作都是可以的。學生的口語表達富有個性特色,逗得全班學生捧腹大笑,課堂教學目標自然達成。文本演繹對學生綜合能力有極高要求,在表演中,學生個性特征凸顯,口語交際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小學生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有比較強的表演欲望,這就為文本演繹提供了可能。小學生個性特征明顯,演繹活動設計中可以進行分組,從而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
口語交際與文本閱讀是相融相生、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科學設計。尤其是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必須以文本為出發點,探究文本中蘊含的口語交際因子,適時激活,點燃學生表達興趣。與此同時,設置趣味化、具體化的文本演繹活動,學生在演繹中學習語言文字的積極性被激發,口語交際活動自然生成。
作者單位 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首南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