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再構:優化小學英語故事教學
作者:董艷紅
發布時間:2019-11-21 10:21: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文本再構”是一種對文本的再處理方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文本再構”方法對文本進行改編、整合、補充,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激情,啟迪學生的英語言語思維。作為教師,要在吃透文本、把握學情基礎上,利用新穎的語言材料,為學生創設情境,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力,發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那么,我們可以怎樣進行文本再構呢?
一、導圖式文本再構,讓學生學習更有脈絡
文本再構,需要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基礎之上。當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都自覺地運用文本再構。但遺憾的是,許多教師常不顧學生接受能力,提高英語教學難度。因此,教師在進行文本再構時,要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適應。教師可以設計思維導圖,助推學生對再構文本的理解,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有脈絡。
比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四上Unit 6 “At the snack bar”這個單元的“Story time”板塊時,我在“While-reading”環節中,拋出了核心問題:“What do they want to eat?”在拋出核心問題后,我沒有要求學生快速給出答案,或者快速地進行講解,而是為學生準備了導學案,導學案中嵌入表格式的思維導圖。
根據思維導圖,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文本再構。由于有了思維導圖的支撐,學生在表達中進行積極的語言運用。思維導圖,能讓學生對文本進行積極的再構。文本再構,尊重學生的個體英語學習差異,鼓勵學生從自我英語學習實際出發進行再構。借助思維導圖,教師可以由“扶”到“放”,逐步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為學生的語言應用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游戲式文本再構,讓學生學習更有趣味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再構文本。在游戲中,學生完全獲得一種主體性地位,邊玩邊學、邊學邊玩,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語用能力。或者,融入一些游戲元素,如動手小游戲、網絡小游戲、益智小游戲等,以豐富的游戲形式展開,用游戲進行包裝,英語文本再構更有趣味。
還是教學“At the snack bar,”我校另一位教師創設了一個“學習劇場”,將教室變成了小賣部,將黑板做成了廣告牌。學生紛紛扮演老板、顧客,激活了參與激情。這里,形成了一個語言交際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的文本再構。在這個過程中,強化了師生的語言互動。這是筆者參與的其中一個小組的示范式游戲式劇場:The teacher acts as a shop assistant,two students act as guests.
T:Can I help you?
[S1]:Yes,I’d like some rice and some fish.
T:Anything else?
[S2]:A sandwich and a glass of juice please.
T:OK.Here you are.
[S1]and [S2]:Thank you.
……
整個操練過程活躍熱鬧,學生興趣高漲。在游戲情境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文本語言,展開積極的文本探究,生成了教材之外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地發展了學生的語用能力,完成了對英語文本的文本再構。
三、媒體式文本再構,讓學生學習更易理解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必要的媒體、媒介,比如圖片、音頻、視頻等進行文本再構。由于圖片的形象性,音視頻的可視性、可聽性,能將枯燥、抽象的知識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喚醒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比如,教學譯林版五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時,筆者充分運用交互式觸摸一體機的諸多功能,用電子筆在屏幕上畫了一個圓,讓學生猜猜畫的是什么。學生腦洞大開,給出了豐富多彩的答案,如moon、sun、a cake、an apple等。而后,筆者讓學生將猜想范圍縮小,給學生提示語“It’s an animal”,又掀起了學生的新一輪猜想。這時,筆者用電子筆,在圓圈中點上了一個紅點,借助繪圖工具繪制“rabbit”,學生用新單詞進行描述。
有了這樣的創新性學習,學生紛紛要求到觸摸一體機上進行操作,一個學生繪制圖形,其他學生說動物特征。當一個個可愛的動物呈現出來時,引發了一陣陣喝彩。這樣借助媒體進行文本再構的過程,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視覺感官,從而消除了“新知”給學生帶來的陌生感、疏離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樂此不疲,意猶未盡。
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應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文本再構就是教師用教材教的方式之一。在文本再構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切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英語教學能貼合學生的學情,讓自己的教學更豐富、更靈動、更富創意。文本再構,提升了學生開發教材的能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銅山實驗小學海河路校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