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懸念”的有效設置
作者:劉 娜
發布時間:2019-11-21 09:33: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懸念”是心理機制的一種,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懸疑主要通過任務的未完成感和不滿足感產生。小學生好奇心強,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巧妙設置懸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本文根據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懸念的方法。
一、設“疑”
在數學教學中,疑問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促使學生思考,教師要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激勵,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設“疑”。例如,在進行“體積”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講“烏鴉喝水”的故事,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向水中投入石子后,瓶內的水位上升了?”這樣的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學生會調動以往學過的知識回答這一問題,課堂討論氛圍熱烈,教師抓住時機引入新課。當學生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后,再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確認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這一概念。這樣巧妙設疑的方式,使學生突破了原有的知識體系,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增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巧“問”
合理有趣的問題能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精心設問,為學生提出一些具有深度和引導性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解疑的興趣。例如,在進行“圓”這一章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事物或現象進行提問:“大家知道自行車車輪的什么形狀嗎?”在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如果自行車車輪變成三角形或正方形會怎么樣呢?”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可能從未思考過這樣的問題,而教師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問題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接著,教師可以看準時機,繼續提問:“如果車輪是橢圓形又會怎么樣呢?”大多數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得出無論是三角形、正方形還是橢圓形,自行車都無法順利前進。這時,教師適時引入本課要學習的內容。教師在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時,學生的思維處于十分活躍的狀態,教師在這時向學生教授新的知識點,學生的吸收消化效果是最好的。
三、示“錯”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易犯的錯誤作為問題向學生提出,幫助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改正自己的思維定式。例如,在進行混合運算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出這樣一個問題:36-36÷3=?很多學生會這樣計算:36-36÷3=0÷3=0。出現這一錯誤的原因是學生在看到36-36時會無意識地先做減法。教師可以找幾個學生將自己的計算步驟和結果寫到黑板上,再讓全班學生進行評述。很多學生在自己解題時難以發現錯誤,但看到他人的計算思路和步驟后,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從而產生深刻的印象,教師再適時地講解混合運算的相關法則。教師有意識地展示學生常犯的一些錯誤,能夠刺激學生跳出思維定式,找出解題過程中的問題所在。
四、求“變”
所謂的“求變”就是指從一些常見的問題中衍生、發散出一些新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這樣的懸念設置法,也能使學生對一些常見的知識點產生新鮮感,從而進行深入思考。例如,在進行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出這樣的條件:班里有男生20人,女生16人。在接下去的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條件,提出問題,如:班里的男生是女生的幾倍?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女生人數占全班總人數的幾分之幾?等等。對傳統題型的變換,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五、留“味”
一節課的結束并不是教學的終止,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才是數學能力培養的關鍵。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任何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若教師能利用好這一點,在教材的難點、重點環節設置好懸念,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完成毫米、厘米、分米的教學后,教師可以提問“如果用這些單位來計量從杭州到北京的距離,你們覺得適合嗎?”當學生給出各自的回答后,教師可以先不進行評價,而是將疑問留到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在課下可以通過查閱資料,進行自主探究。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妙設置懸念,能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疑問,進而產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這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坎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