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指引下的“自讀·自悟”閱讀教學偶得
作者:孫海洋
發布時間:2019-11-21 15:47: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呈現出越來越喜人的變化趨勢。然而,在部分課堂實踐中,依然存在老師牽著學生亦步亦趨的閱讀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語文思維的有效發展,制約了語文核心素養理念的進一步深化。“自讀·自悟”閱讀教學,凸顯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體地位,提升了學生對于閱讀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在教師潤物無聲的引導中,使得他們能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點滴收獲贅述如下。
一、立足于“自”,讓學生獨立前行
“自讀·自悟”的立足點在于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感悟,要給孩子們獨立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靜靜地閱讀、思考以及分享和交流;有別于師生之間一問一答、亦步亦趨式的傳統閱讀教學方式。立足于“自”,是鼓勵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并解決問題,進而尋找共鳴,求得感悟;教師也可以用“問題驅動”的方式組織學生自讀、自悟,但問題需要從學生中來,且到學生中去。教師要結合單元目標和單篇要求,確定恰當的一兩個閱讀方法,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嘗試著去實踐和運用,不貪多求全,而在于讓學生在運用中內化方法,形成能力。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負荊請罪》一課時,教師在引領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特點時,圍繞著“怕”還是“不怕”的問題展開,即從“有意避讓”“好幾天不敢上朝”等語句,是不是如門客韓勃以為的那樣,藺相如怕廉頗;再從《完璧歸趙》故事中面對秦王“毫不懼怕、針鋒相對、唇槍舌劍、寸步不讓”的表現,感受藺相如的無畏。在這樣的認知沖突矛盾中,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自讀自悟活動中來,通過分角色朗讀、角色扮演等,他們如同“若有所悟”的韓勃那樣,真正體會到藺相如“深明大義、顧全大局”。
二、專注于“導”,為學生指明方向
雖然閱讀方式和進度等都掌握在學生的手里,但“自讀·自悟”不能脫離教師強有力的引導。在充當一個優秀的觀察者和傾聽者的基礎上,教師要能夠對學生的自讀自悟活動進行及時的處理,對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反饋出的信息展開修正、補充、歸納和評判等活動,保障學生自讀自悟的閱讀活動保持在正確的方向上,不發生嚴重的偏差。為此,教師一方面可以從伊始階段與孩子們共同制定閱讀目標,布置合理的預習活動,落實閱讀任務,增強他們的自我閱讀動力;另一方面在非必要時,能放手則放手,只要學生能做、想做,就大膽讓學生去做,讓教師的“導”更加聚焦于方向上的引領,避免步步為營。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師恩難忘》一課時,田老師在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時,扣住“畫”“聽”“講”三個環節進行引導:
(1)速讀課文第二段,找田老師教學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筆畫下來;
(2)你想聽一回田老師的國文課嗎?同桌互相讀給對方聽;
(3)反復閱讀第五自然段,然后把這個故事復述給大家聽,并說一說你很快能復述出來的秘訣。
教師的“導”到位而不越位,始終將學生的自讀自悟放在首位,讓學生在畫、聽、講中逐漸豐滿這樣一位教學有方、才華橫溢的田老師形象,激起他們對田老師尊敬和感激的情懷。
三、收獲于“悟”,使學生內化升華
閱讀重在感悟,缺乏感悟的語文課堂是沒有活力的,“自讀·自悟”的閱讀教學,尤為強調學生對于文本的感悟。教材中各種經典的文學作品,其中沉淀了祖國語文文字的精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通過感悟培養健全的人格、發展優良的品質。學生的感悟不是教師傳遞給學生的,更不是灌輸給他們的,而應當由學生在文本的品讀體會中自然地生發。唯有如此,學生才能享受到自讀帶來的成就感,并在這種愉悅和滿足中增強發現與創造、思考與積累的旺盛興趣,將感悟進一步內化和升華。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夢圓飛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神舟5號”飛船成功發射的過程,體會中國人民實現飛天夢想的喜悅與自豪,教師充分運用視頻場景的真實感來激發學生去自讀自悟。教師精心截取了三個視頻片段:發射前的期盼和祝福,發射時烈焰升騰、大漠震顫的壯觀,發射成功后的興奮與自豪。學生將靜止的文字與鮮活的視頻場景結合起來,使他們的自讀自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讀·自悟”不能僅僅局限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更適合向著課外閱讀以及學生的課外語文生活延伸。只有鼓勵和引導他們經歷充分的語文自主閱讀實踐活動,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獲得提升!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東關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