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無德育的教育,沒有無情感的管理。音樂教育以音樂為媒介,育人為宗旨。音樂教育是美育手段之一,它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修正學生的德行。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主義的高尚品德和良好品質,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可以這么說,歌聲是一條紐帶,把一顆顆心連在一起,這樣的音樂無需更多的語言,也不用去過多地談論音樂的知識和技能。而在以往的音樂課堂上,我們把重點都放在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技能上時,就會忽視了對學生的品德培育。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從提問中來,到美好中去

大自然是美的,善待自然,它會綠樹長青,花兒鮮艷。如果你不珍惜大自然給我們創造的舒適環境,各種惡劣的天氣、洪水奔流、泥石流擋道等都會接踵而至。在聽賞歌曲《田野在召喚》時,筆者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是這樣設計的:由兩位同學扮演枝繁葉茂的大樹,另外兩位同學扮演草叢和花朵,還有一些學生扮演玩耍的游客,《田野在召喚》作為背景音樂。當游客走到大樹附近時,有的拉扯大樹的枝條,有的用尖銳的玩具刀用力地刺戳大樹干,不一會兒,生命力旺盛的大樹歪了頭,傾斜了身體,鮮艷的樹葉黯然失色。這時音樂戛然而止,筆者立即提出問題:你聽到了什么樣的音樂?你又看到了什么場景?顯然,兩個問題得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一首是歡快活潑的歌曲,一個破壞環境的刺眼畫面。學生通過“演一演”來親身經歷,無需老師更多的措詞,他們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再美妙的音樂也會驟停。

二、從律動中來,到體驗中去

學生在唱歌時,恰當地加入律動,不僅可以讓原有的情感得到升華,也能讓學生容易把握歌曲所要表現的內容,品德教育在律動中更能得到自然滲透。如在學唱《學做解放軍》一課時,歌曲的內容簡單易懂,旋律朗朗上口,教唱的環節是比較順利的。這首動感十足的歌曲,學生表演的熱情更勝一籌。筆者在課前準備了若干頂解放軍軍帽,玩具槍數把,在學完教唱歌曲的環節后,分發給樂意表演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排成整齊的四列縱隊,背著玩具槍伴著音樂踏起整齊的步伐,體驗著解放軍叔叔訓練、巡邏時的步伐一致、齊心協力保家衛國的精神。沒有表演的同學利用二四拍的強弱規律做身體律動,如拍手、拍腿,拍手、打響指等,猶如為臺前表演的同學伴奏。臺上英姿勃發的“小小解放軍”、臺下步調一致的“人民群眾”,在同一首歌曲《學做解放軍》中緊密團結、通力合作,完美地表現出軍民一家親的和諧畫面。在教唱《國歌》時,我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作品蘊含的愛國情懷,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從游戲中來,到合作中去

為了讓學生在競爭中合作,我們還可以采用合理的“比一比”競賽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生自由組合,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學生在競賽活動中,積極參與,就在這些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我們要有效利用教學時間,使學生的音樂能力在短短40分鐘內有明顯的提高,促使學生從“學會音樂”轉到“會學音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在欣賞有故事情節的音樂時,引導學生積極與其他同學合作表演。如欣賞《三只小豬》時,筆者讓學生分不同角色來合作表演。同學們練習時,我巡回了解學生合作情況,并積極給予指導。合作表演時,我要求學生表演到位,合作默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每個學生都會與同伴合作,或與其他學生合作來欣賞音樂,并且從合作表演欣賞中豐富自身情感的多種體驗,也豐富自身對音樂的想象。

我國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蔽覀兠恳晃灰魳饭ぷ髡叨紤诮虒W實踐中,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積極自主地接觸音樂、參與音樂、創作音樂中成就課堂上的德育滲透。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