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滲透立德樹人理念
作者:成喜梅
發布時間:2019-11-21 15:07: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立德樹人則是教育的根本。立德樹人就是在教育中堅持德育為先、以人為本,通過貼合實際的正面教育來引導人、塑造人,進而發展人、完善人。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以德為先,深挖教材德育資源
高中政治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思想品質的重擔,成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主陣地,將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即教學要以德為先。具體到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實際,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通過政治學習真正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公司的經營》學習為例,一開始,同學們對公司經營成功的因素進行了討論和分析,雖然質量、管理等因素都非常重要,但同學們一致認為,誠信是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這時,我又引導學生對誠信做了深入探討:經營公司離不開誠信,個人立足于社會也離不開誠信。考試不作弊是誠信,借錢按時歸還也是誠信,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做到還是誠信,由此可見,誠信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必須要以誠信為基礎,才能長久地保持和諧關系。在這樣的討論交流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學會了誠信待人,提高了自身道德修養。
二、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以人為本,就是要重視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圍繞學生學情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學習為例,我在課前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受網絡影響對社會腐敗十分痛恨,甚至產生消極情緒,還有部分學生則抱著“與我無關”的漠視心理,僅僅進行理論講解難以說服他們,也不能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于是我運用對比法進行教學:先是在互聯網上搜集了一些解放前、改革開放初期、現如今的圖片、資料,又搜集了中央“打老虎、拍蒼蠅”的具體資料,在教學時恰當運用,通過對比讓學生對黨的宗旨和信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形成正確觀念。
三、以生為主,注重知識動態生成
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教師是引導者、輔助者。為此,教師要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問難、交流溝通,充分表達內心的情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在動態學習中生成知識、轉化能力,不斷充實和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逐步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行為意識。以《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為例,我在上課伊始就用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小趙最近有點煩,他在一家公司干了兩個月,卻無緣無故地被辭退了,且沒有拿到一分錢工資。小趙多次去找公司負責人都沒得到任何回復。如果你是小趙的朋友,有什么辦法幫幫他呢?同學們一下就投入到情境中,紛紛獻計獻策:“找電視臺,曝光他!”“找律師,起訴他!”“找政府或是勞動仲裁,或是打市長熱線,政府會幫你要工資!”為什么政府會幫助小趙要工資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就政府性質、職責、宗旨等進行了一系列討論,習得了知識,也具備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四、以行為重,培養學生多元智能
社會實踐是教育的根本歸宿,基于學生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既能讓學生在親自參與和經歷中發現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也能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以《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學為例,當學生明白了什么叫做集體主義、什么是職業道德、什么是家庭美德之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關注這些內容并踐行。一段時間之后,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我與精神文明建設同行”的主題座談會,大家暢所欲言,一個男同學說:“我在周末幫助媽媽做家務,感覺媽媽真是太辛苦了!以后我一定要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替爸爸媽媽分擔!”體育委員說:“這次的運動會讓我感慨頗多,有體育特長的同學踴躍報名,其他同學加油助威、聯系協調、后勤保障,正是大家的積極參與才使我們班取得了好成績,集體的力量真偉大!”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磨煉,學生道德素質和綜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總之,立德樹人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有效滲透,能夠加強政治學科的德育效果,能夠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端正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立足實際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既教知識又育德行,雙管齊下,使學生成為品德高尚、修養出眾、樂觀向上的新一代年輕人。
作者單位 甘肅省秦安縣第五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