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基于小學品德課堂活力構建策略窺探
作者:陳富勝
發布時間:2019-11-20 15:12: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相比其他課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關鍵是將其理論知識內化于思想與行動。而要確保學生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形成,就必須主動搭建平臺,創設情境,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道德與法治教育悄無聲息地滲透到學生的言行之中。本文結合實際,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力構架策略,以便讓其真正成為學生品德素養的源頭活水。
一、創設“活力”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思維較為直接具體,加之缺少外在壓力,如仍采取枯燥的說教方式,學生必然不感興趣。因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創設活力情境,激發課堂活力。這需要教師轉變角色,主動退居幕后,搭建平臺,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究;而教師需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溝通交流,在活化情感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比如“在公共汽車上”這一課,為了教給學生規則意識,以及發揚尊老愛幼傳統。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創設乘坐公交車情境,教師當司機,學生當乘客。汽車到站時,教師提醒學生下車要有秩序;遇到老幼上車時,提醒學生給他們主動讓座,通過這種活力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在無形之中滲透規則教育,弘揚傳統美德。從其課堂效率來看,小乘客們都能有序上下車,也都爭著讓座。
二、篩選鮮活素材,豐富課堂資源
小學生感性思維較為發達,對于抽象的理論不感興趣,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例說”,通過鮮明的例子,讓學生從中悟出道理,或者學到內容,得到啟發。因而這教學例子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需要教師與時俱進,選擇鮮活的素材充實課堂;另一方面也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結合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篩選,以便確保學生思想不落后。
比如,“我們和誠信在一起”這一課,教師就可以結合時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學資源,整合到相應教學之中,可以結合實際,也可以結合主流社會所弘揚的“身邊好人”“感動中國”等先進事跡、典型事例進行篩選;這些富有時代氣息的道德教育資源,充分浸潤了學生的思想。如有可能,我們也可以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選擇學生所熟悉的典型事例,讓學生借助具體事例從中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意義,繼而內化在言行之中。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道德與法治內容也在不斷更新。對此教師要有這個意識,能夠結合課堂學習目標,糅合當前社會最新熱點,借助這些鮮活素材,讓課堂與時代同步,讓教學彰顯鮮明時代特色。
三、采取靈活手段,助力多元互動
傳統教學方法單一,師生之間只是簡單灌輸,缺少多元活動。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最根本的還需要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并且能夠調動情感參與,這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思想泛起漣漪。有效的互動,還依賴靈活的教學手段。當前現代教學手段繁多,比如多媒體課件、視頻、白板等技術,在給師生互動增添動力時,也讓課堂充滿活力。
比如,“逛商場”這一課,把學生帶到商場,不太現實;依靠說教模擬,效果不太明顯。對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商場視頻,通過具體畫面喚醒學生生活體驗,接著通過陳列具體商品、以及價格,給多元互動提供支撐。如有可能,還可以結合商品模型,組織學生模擬購物,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購物,從中獲取能力,提高學生的購物能力,提升學生的購物品質,推動課堂教學有效進行。
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結合他們以前的購物經歷,或者就商品選購進行交流,甚至還可以請學生上臺分享購物心得……通過多種手段,活躍課堂氛圍,培養他們獨立購物的能力,讓課堂教學變得靈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針對各種互動,教師要主動參與其中,以便把握其互動方向,在助力課堂活力生成的同時,避免互動無效發生。
總而言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來說,要提高實效,就必須在課堂上下功夫,在學生興趣上下功夫。而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教師活化課堂,創設活力情境,篩選鮮活素材,采取靈活手段,如此才能真正讓課堂成為學生個人素養提升的一方活水。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臨泉路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