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課,提高寓言閱讀實效——小學語文第三學段寓言閱讀微課實踐策略研究
作者:唐亞麗
發布時間:2019-11-19 09:24: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其特點是內容抽象,寓理于事。寓言閱讀在引導學生了解古典文化,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審美意識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第三學段選編的寓言以典故和成語為主,有《鄭人買履》《楚王好細腰》《刻舟求劍》《東施效顰》等篇目,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
結合寓言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生在寓言閱讀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在直譯白話文方面存在困難;二是理解寓言和概括寓意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大部分學生對寓言這類文體的閱讀興趣不高。針對以上問題,借鑒微課主題突出、情境真實、交互性強的特點,基于小學高段學生由形象思維逐漸過渡到抽象思維的特點,我們確定了“小學語文第三學段寓言閱讀微課實踐策略研究”子課題,探索微課技術在第三學段寓言閱讀教學中的實踐運用及其效果,指導學生掌握寓言閱讀的方法和規律,形成閱讀能力和習慣,在個性化閱讀中享受閱讀的樂趣,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掃除障礙,理解內涵
(一)聚焦虛詞,掃清障礙。小學第三學段學生由于初步接觸文言文,在直譯白話文、理解寓言內涵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的原因在于古典寓言中大量使用文言虛詞,且語意豐富多變,顯然增加了閱讀理解難度。課題組針對“之”字在第三學段幾則寓言中出現頻率極高的實際,專門設計了一節微課——“‘之’字的用法”,引導學生靈活區分“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掃清閱讀障礙。具體做法是:首先出示“之”字的五種用法,接著讓學生找出本單元《鄭人買履》《刻舟求劍》兩則寓言中的“之”字,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區分“之”的不同意思;最后設計“考考你‘之’字的用法”練習題,具體如下:A.葉公見之,棄而還走。B.送孟浩然之廣陵。C.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D.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引導學生直譯句意,達到遷移運用,強化訓練的目的。巧妙運用微課助讀,既幫助學生梳理了文言虛詞的用法,化解了學生直譯文言文的難點,又為學生今后順利閱讀文言文奠定了基礎。
(二)適時擴寫,理解內涵。文言文語言簡練,敘事簡潔,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直譯故事內容,了解故事情節。若故事情節結構單一,學生往往能迅速把握故事結構和內容,若故事涉及內容較復雜,學生雖已完成直譯,卻依然難以把握故事的主旨。此時,不妨引導學生“添油加醋”予以擴寫,故事的脈絡會更清晰,故事重點會更突出,寓意也愈發凸顯。如《楚王好細腰》寓言教學中運用微課從以下三步入手,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擴寫:先引導學生厘清故事脈絡,分清內容的詳略。接著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擴充故事內容。主要引導學生緊扣擴寫點“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朝有黧黑之色”,合理想象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最后化零為整,連綴成篇,即將之前擴寫的句子,加入合理的情節,形成一篇形神兼備、讀來令人扼腕嘆息的寓言故事。擴寫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楚靈王的自私自利和大臣貪慕虛榮的可悲下場。
二、明晰思路,概括寓意
(一)從題入手,質疑悟意。寓言的題目基本以典故和成語為主,言簡意賅,耐人尋味。解讀題目,有助于學生提綱挈領、快速抓住文本主旨。巧妙地設計解讀課題方法的微課,在寓言的前置學習中應用,不失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以《東施效顰》為例,教給學生解讀課題的方法:(1)從課題看,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誰?引導學生把握顯性人物東施和隱性人物西施。(2)你認為課題中哪個詞是關鍵詞?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導學生緊扣“效”字來理解。(3)東施模仿西施做出皺眉的樣子,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呢?學生在課題質疑中展開閱讀,不僅奠定了良好的閱讀方向,把握內涵、領悟寓意也水到渠成。
(二)摸索規律,概括寓意。寓言文體的學習要求理解故事內容,厘清故事的脈絡,核心的目標在于歸納概括其寓意,讀出其言外之意,即諷刺、教訓、說理和勸誡等。概括寓意既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寓意的方法,課題組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為例,設計了一節學法指導微課。在引導學生熟悉《鄭人買履》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梳理出了概括寓意的思路:人物—事件—結果—做法的不當之處。人物是鄭國人,事件是買鞋,結果是沒有買到鞋。為什么這個鄭國人沒有買到鞋呢?經過分析領悟出鄭國人做事死板,不懂變通的不當行為。運用“這則寓言諷刺了人物怎樣的不當行為,勸誡人們不要怎樣做”的表述方式概括寓意。從而讓學生明白寓言故事中人物所做所為導致的后果和這則寓言想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寓意)是息息相關的。再以《楚王好細腰》為例驗證這種方法的可操作性。《楚王好細腰》中主要有楚靈王和大臣兩方面人物,有時寓言故事中主要人物較多,那么在歸納寓意時就要從不同的方面去進行分析。最后出示《執竿入城》這則寓言讓學生來進行模仿運用練習,由此及彼,觸類旁通,輕松掌握歸納寓意的方法。
三、靈活應用,激發興趣
寓言大都演變為典故和成語,諷刺、勸誡的對象是人。而且歷經年代久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何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讓寓言煥發時代生機,提高學生成語典故的運用水平呢?課題組在初步探討的基礎上,整理了拓展應用的方法制作成微課,在課后應用達到了深化理解、鞏固應用、激發閱讀興趣的目的。以《東施效顰》為例,設計了拓展延伸應用指導課。一是教會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造句”,靈活應用。比如引導學生學習《東施效顰》一文東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態而反增丑態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不切實際的照搬照抄(或盲目仿效) ,效果一定會適得其反,然后引導學生用上該成語說話,如:A.每個人自有特質,何必如東施效顰般胡亂模仿?B.一個人如果不考慮自己的條件而東施效顰,只會弄巧成拙。C.她的歌喉并不好,偏喜歡模仿鄧麗君唱歌,真是東施效顰,自暴其短。等等。學會結合生活實際恰切靈活地運用成語典故,無疑是種極好的深化理解寓意的有效途徑。二是找出該寓言(成語或典故)的近義詞或反義詞,加深理解。首先,讓學生找出東施效顰的近義詞:邯鄲學步、照貓畫虎、生搬硬套等,反義詞:獨辟蹊徑、標新立異、自我作古、擇善而從等。然后,讓學生仔細甄別詞語的意思。“東施效顰”及“邯鄲學步”都有模仿他人不成的意思,“東施效顰”側重于招致反效果;“邯鄲學步”側重于連原有的都喪失掉。比如學習本是一件好事,但應掌握自我特色,不可全盤硬套,否則猶如邯鄲學步,最后連自我都忘了。這類拓展延伸指導的微課,既深化理解了寓意,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久而久之,日積月累,學生典故、成語儲備量無疑在增大,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素養的形成是極為有益的。
在歷時兩年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在引導小學第三學段學生讀懂寓言、理解寓言、運用寓言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我們認識到:若能結合寓言故事再現人物和事物詼諧有趣的特點,再制作一些圖文并舉的畫面,輔以兒歌、打油詩、角色表演、評鑒等策略來解讀寓言,不僅會提高寓言閱讀的實效性,更能增強寓言閱讀的趣味性。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教育局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