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學生”教育方式的探索與研究
作者:潘喜 薛明
發(fā)布時間:2019-11-19 16:34: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學德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研究》研究成果,批準號GS[2018]GHB1538。
一、“問題學生”的定位
“問題學生”,是指在學校教育中,由于受家庭、社會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以及因自身存在的不良行為而導致其在思想認識、心理健康、行為習慣等方面偏離常態(tài),需要借助他人或社會的力量輔助,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一般表現(xiàn)為不熱愛學習、行為習慣差、煩躁冷漠、有暴力傾向等。
二、“問題學生”的成因
1.社會環(huán)境。一些社會閑散人員不思進取,尋歡作樂、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的熏染;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讀書無用論”等不良風氣的侵蝕;網絡色情、網絡暴力、網絡賭博等電子產品的惡意滲透,都有可能成為“問題學生”形成的誘因。
2.家庭影響。家庭因素對“問題學生”的形成往往是最直接的。有些家庭對獨生子女過于嬌生慣養(yǎng),易導致子女唯我獨尊、自私狹隘;有些家庭父母離異或外出打工,往往疏于對子女的管教,或者把教育的責任轉移給爺爺奶奶,隔代教育也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壞習慣;有些父母則因為對子女期望過高,“虎媽”“狼爸”式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引發(fā)孩子的逆反情緒,這也是“問題學生”形成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3.學校教育。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對一些學習成績欠佳的學生或放任不管,或歧視打擊。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心,“破罐子破摔”,進而惹是生非,成為“問題學生”。有些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重智育而輕德育,只管傳授知識而忽視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對出現(xiàn)的問題沒有做到防微杜漸反而任其發(fā)展,最終不斷“培養(yǎng)”出“問題學生”。值得深思的還有:有些老師對待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往往恩寵并行,而對待學業(yè)欠佳的學生則有失公允,缺少應有的耐心和愛心。長此以往,既容易造成兩極分化,也容易“造就”“問題學生”。
三、“問題學生”的教育方式探究
“問題學生”的教育和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化蛹成蝶的艱難歷程。針對不同原因導致的不同“問題學生”,教育和轉化也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1.給予關愛。“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習近平同志曾經強調:“做老師就要執(zhí)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任何一個在教育領域有所建樹的人,談到育人,首先就會談到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所以教師要關愛“問題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溫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長此以往,這些學生也許就會被慢慢感化,就會從內心生出回報老師的情愫,或許還會“浪子回頭金不換”,成長為優(yōu)秀學生也有可能。
2.善于交流。對于一些性格孤僻、行為冷漠的學生,作為教育者要善于與其溝通,要積極放大優(yōu)點,有意弱化缺點,時常給予正面表揚,不斷鼓勵其展示特長。這樣做就容易消除彼此間的隔膜,讓他們在心理上愿意親近你,也愿意接受你的觀點。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缺點很多,但是擅長短跑。掌握這一點后,我和班主任共同動員,讓他在運動會上報名參加一百米賽、二百米賽和接力跑。果然不負眾望,他在運動會上先后奪得一百米年級第二名、二百米年級第三名,并率本班男生奪得本年級男子接力賽第一名。這樣的好成績,自然贏得了同學們的鮮花和掌聲!從此以后,他看人的眼神變得柔和了,與人交流時態(tài)度也隨和了。正如其父所說:“我兒子的轉變,歸功于學校舉辦的運動會。”包含愛心的交流,有助于“問題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3.家校聯(lián)手。任何有效的學校教育都離不開家庭的密切配合。通過與家長溝通,讓家庭建立起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采取積極而恰當?shù)姆椒ǎo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配合學校和老師共同完成對“問題”孩子的轉化。
4.團隊悅納。“問題學生”往往是孤獨的,寂寞的。由于其行為和心理上的不入流,在班級活動中容易被同學們遺棄而落單。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老師特別是班主任需要不斷創(chuàng)造機會,讓“問題學生”參與到集體活動當中。通過同學們的不斷賞識、積極悅納,讓他們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團隊的關愛,從而激發(fā)其追求進步的主動性。如此反復,不斷刺激,身上的“問題”也就慢慢消失了。
轉化“問題學生”的意義是偉大而深遠的,對于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貢獻是巨大的。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育工作,通過耐心、細心和恒心,相信我們教育轉化“問題學生”會越來越有策略,越來越得心應手,越來越成功。
作者單位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五中學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六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