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名師課例 探高效之道
作者:賀武英
發布時間:2019-11-19 15:44: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名師的優秀課例,是耐讀耐品的藝術大餐。研讀名師課例,借鑒于教學工作,是教師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探尋并汲取名師課例中豐富的教育營養,則是教師專業快速成長的捷徑。近來,我再讀再觀幾位語文名師的精彩課堂,對于打造高效之道有了新的認識。
一、潛游,探尋文本特質
余映潮老師的經典課例《荷葉 母親》(人教版七年級上),在對冰心散文精研后,抓住其文筆優美感人的特點,設計了一段“課文集美”教學:讓學生在課文4至7段里選出以寫“雨中的紅蓮”為主的句子進行組合,形成一篇短小美文。學生通過刪減、剝離、組合等方法,抓關鍵語句,縮寫課文,加深了對“荷葉對紅蓮的蔭蔽就是母親對女兒的庇護”這一主題的理解。最后出示并朗讀余老師的“集美作品”是課堂的一個亮點:310字的原文被摘錄編輯成146字的作品。學生在課中不僅學到了“課文集美”的學習方法,更嘆服于老師的“火眼金睛”,嘆服于語言繁簡變化的巨大魅力。
二、引導,力求自然圓融
名師都深諳“循循善誘”之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心情愉快地自己走入一片新天地,欣賞到一處好景色。
1.示范引導。余映潮老師示范朗讀《荷葉 母親》,讀得很抒情,很輕柔,然后引導學生“讀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樣的柔情”。學生找這種感覺,越讀越好。示范,或直入人心,確定基調;或撼人心魄,掀起波瀾;或余音繞梁,久而不絕。
2.合作引導。錢夢龍老師的經典課例《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級下),幾十年過去了,今天看來,依然煥發著魅力。課上,他很“平淡”地拋出了問題:這篇寓言共寫了幾個人?參加移山的有多少人?然后帶領學生熟悉列出的人物表,在師生的“不經意”對話中,將重點知識一一帶出并突破。
3.訓練引導。余映潮老師的《口技》(人教版七年級下)一課,可謂訓練引導的經典。一是練朗讀,四步遞進:讀得沸沸揚揚,讀得字正腔圓,讀得層次分明,讀得緩急有致。二是練分析,跳躍深入:他提示學生:“第二、三段都分兩層,在哪兒分開呢?老師不知道,你們知道。男生讀第一層,女生接著讀。”全班學生在無明確“分層答案”的時候,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接力讀”,著實體會了一把“不約而同”的小興奮。接著討論這樣分層的原因。生答:“因為前面是口技人模仿的聲音,后面是在座賓客的感覺和贊賞。”(這個回答已經不錯了)余老師沒有罷休,繼續把學生的思維向縱深引導:“還沒說到最準確的地方去,提示一下,從描寫的角度來說。”生會意,即答:“前面是正面描寫,后面是側面描寫。”齊讀有坎要跳,分析要歸納術語,提示清,評價準,但知止不代勞,堪稱精妙。三是練歸納,周到完備:課堂“智能作業”有一題:你一定能找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生答:“少頃、當時是、未幾、忽、俄而、既而、忽然、一時”,老師補充“瞬息、剎那、霎時,加起來是11個常用的時間詞語,概括為準確的“11個”!這背后隱含的是爛熟于心的課內研究和開闊的課外視野,學生篩選信息并歸類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訓練中悄然提升。
三、共情,滋潤心智成長
王崧舟老師的寫作課《真情測試》,以情啟動,以情貫穿,以言說情,以筆寫情,水到渠成。課堂分四部分:一是在一張干干凈凈的紙上寫下五個自己最愛的人,并說出寫時的感受;二是從五個人中劃去一位,師生交流劃去了誰、為什么,依次再劃去一位、兩位、三位……師生繼續交流感受;三是讓學生把剛才課上的一幕幕原原本本記下來,包括老師說了什么、自己做了什么 、想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腦海中冒出怎樣的故事與畫面等,18分鐘后,讀習作并評析;四是學生給習作起題目。令人感動的是課上師生的真情投入:開始寫五個人,學生心里波瀾起伏,充滿感激 ;一次次劃去,學生體會“劃去兩個字,失去一份愛”的痛苦,不時有人哽咽抽泣,師生交流時,老師也在拭淚。自然而真摯的眼淚是情感世界流出的清泉,滋潤著人的心田。情感搖動內心波瀾,筆下生出美文篇篇。語文新課標要求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糾正為文造情的不良傾向”,在本課中得到完美詮釋。
經典的名師課例是“富礦”。研讀深思,我們懂得了:無論何時,愛與責任先行,錘煉專業內功,立足學科知識和能力的提升,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教師追求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 陜西省韓城市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