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陜西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陜西高校為例,對日語教師身份認同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與討論,以期能夠提高他們的身份認同感,使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有一顆熱忱和充滿激情的心,為國家建設輸送更多的有用之才。

[關鍵詞]高校 日語教師 身份認同

基金項目:陜西省十三五規劃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高校日語教師身份認同構建研究》(項目編號:SGH18H342);咸陽師范學院青年骨干教師培養項目(項目編號:XSYGG201708);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項目《智慧教育生態環境下陜西高校教師角色定位研究》(項目編號:XSYK18040)階段性成果。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宏偉構想。至今短短幾年間,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緊密聯系對其教育、文化及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陜西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同時也對陜西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外語專業教學方面。因此,本文從教師層面入手,對陜西高校日語教師身份認同現狀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教師身份認同的內涵

身份認同是心理學的概念,是指個體對處于群體中的自己關于我是誰、做什么及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有清晰的認識。日語教師身份認同指教師對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肯定,身份認同其實也是教師對自身價值的認可程度,身份認同可以分為客體和主體兩個部分。作為客體,身為教師是否能夠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肯定;作為主體,是否充分實現了自我價值,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教師對個人價值的判斷必然會受外界的影響,學生和家長的認可程度也會影響教師對自我價值的判斷。身份認同具有兩個特性。一是主體性。主體性會受個體的影響,個體的認識和意識都會影響主體的自我認同。二是社會情境性。社會情境性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教師的自我認同是自身教學能力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會影響其教學效果和教育態度,如果教師缺乏自我認同,就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甚至會影響自身心理健康。

高校日語教師身份認同的困惑

1.專業能力倒退

高校日語教學內容相對來說較為簡單。首先,教學內容固定、重復率高,課堂教學和備課僅限于簡單、有限的詞匯和音標,且日語教師缺乏專業能力鍛煉和提升的機會,長期專注于基礎教學使教師缺乏新鮮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其次,高校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相對疏遠,僅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層面,師生間缺乏有效的互動、交流。因此,學生缺乏學習熱情,長此以往,這種消極的學習態度也會傳遞給教師,極易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再次,教師在進行理論研究時不注重實踐教學,極易忽視理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不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不能用教學所得促進理論發展。最后,教師沒有將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發展沒有起到促進作用。以上幾點是導致高校日語教師專業能力倒退的主要因素。

2.成就感低

成就感是一個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時,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愉快或成功的感覺,即愿望與現實達到平衡的一種心理感受。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努力學習,并在學習中能夠不斷進步和突破,取得優異的成績。大學生不像高中生那樣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沒有了父母的期待之后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提不起精神,缺乏學習興趣,遲到、早退、曠課,對教師布置的作業敷衍了事,上課睡覺、玩手機,考試前臨時抱佛腳、劃重點的情況普遍存在,大大地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使得高校教師群體缺乏成就感。

3.師生關系不和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緊密聯系的。教師不能只是被動地傳授知識,還需要從學生那里獲得教學反饋。如授課速度是否合適,學生能不能跟上教學節奏,教學內容是否合理,學生每次課后能否消化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等。教師在與學生互動中能夠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但有效互動的前提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表現在兩者相處時的態度、行為等方面。想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在課堂上應該建立自由、民主、和諧的學術氛圍,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課下,教師要關注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同時,學生也應該尊重教師。如此,雙方才能形成良好的關系。但部分學生不像高中生那樣重視學習,不管是課上還是課下都缺乏與教師的良性互動,師生之間關系冷漠,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死板地復述內容,學生對教師準備的教學互動環節缺乏興趣,不愿配合,使得教師對備課、授課失去了積極性,態度逐漸消極,缺乏一定的耐心和信心,這種情緒也會無意識地傳遞給學生,影響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影響教師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高校日語教師身份認同的構建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高校日語教師的身份認同對陜西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輸送具有重要的作用。筆者從教師和學校兩個層面進行了分析,以期為高校日語教師身份認同構建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1.教師層面

(1)提升專業能力

教師桃李滿天下、聲名遠播,說明他不但師德過人,而且專業知識也一定過硬。作為一名教師想要教出優秀的學生,不僅需要具備耐心、愛心等優秀品質,還需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作支撐。很多名師都是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通過不斷的累積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的,教師的專業能力決定其是否有話語權,同時也會影響教師的身份認同。因此,教師群體不僅需要加強學習,在教學生涯中通過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鍛煉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內容、方法,從而完善自身知識體系。高校日語教師不應僅局限于語言的輸出,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向學生傳授日本的人文信息。因此,教師必須了解日本社會的發展進程,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最新的知識。同時,還應爭取更多的機會,多參加一些國內外交流合作項目,以及高校間的學術交流會議,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增加身份認同感。

(2)改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會對教師的身份認同和教學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高校日語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更多地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和心理感受,為學生營造輕松、活潑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展示個人魅力,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職業獲得感。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雙方都應積極主動,一方認真講,另一方認真學,這樣能夠大大提升教學效果,促進高校日語教師的身份認同。

(3)職業目標規劃

職業規劃會對教師的身份認同產生一定的影響。職業目標分為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短期目標小且容易實現,長期目標是在實現一個個短期目標的基礎上逐漸接近并最終實現的。高校日語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就應不斷學習新知識,與時俱進,自我提升。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反思、總結,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短期目標,以期為長遠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目前,高校大多以“基礎+專業”為日語教學目標,教師應圍繞這個基礎,調整自己的短期目標。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對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目標。因此,高校日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短期和長期目標相結合的方式完善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立足當下日語教學實際傳授基礎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為國家輸送更多、更優秀的專業型人才。

2.學校層面

(1)改革評價體系

從學校層面來講,高校應該完善管理和考核體系,為教師營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工作環境。高校每年對教師的學術成果都有一定的要求,這就使得教師不僅要從事教學活動還要搞理論研究完成學術論文指標。相較于理工科,語言類專業教師發表文章面臨著期刊少、競爭大、發表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給其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其不能全身心地進行專業教學研究。除此之外,多數陜西高校都會讓學生為教師打分,以此考核與評價教師的教學成果,但僅以評分為依據,并不能保證考核的客觀性。在此問題上,高校應該多種方式相結合,保證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和可信性。比如抽取一部分學生進行座談,詳細了解教師的授課情況。人性化的考核評價方式能夠讓教師更認真地對待學校的考核與評價,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自己,快速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能積極進行改進,還能夠使教師不斷自我提升。

(2)創設培訓和學習機會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應該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使教師在交流學習中能夠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吸取好的經驗,能夠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因此,陜西應該多舉辦一些高校學術交流會,讓日語教師能夠有機會互相學習、交流經驗,同時還應為日語教師提供更多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讓教師能夠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能夠緊跟時代步伐,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日語人才。

結 語

教師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是人類文化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個性的塑造者,是學生身心發展過程的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教師工作質量的好壞關系著我國年輕一代的身心發展水平和民族素質提高的程度。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但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明顯,師生關系淡薄、教師專業能力退化等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從教師和學校層面對提升陜西高校日語教師的身份認同給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以期能夠促進陜西高校日語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同。當教師擺脫這些消極因素的困擾后,不再把這個職業當作一項枯燥乏味的工作,重燃教育熱情和激情時,就一定能夠更多地激發自身內在動力,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陜西輸送更多的高質量國際化日語人才。

參考文獻:

[1]Brown T.& McNamara O,“Becoming a Mathematics Teacher:Identity and Identifications,”Australian: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11(4),p.479-480.

[2]尋陽、鄭新民:《十年來中外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研究述評》,《現代外語》2014年第1期。

[3]張亞敏、劉小欣:《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教師身份的構建》,《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年第4期。

[4]劉昕、趙志勇、婁國祎:《高校英語教師身份認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5]劉黛琳、盧麗虹:《論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師發展》,《外語界》2012年第4期。

[6]《麥可思研究院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超半數教師有倦怠感——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中國教育報》,2015年10月21日。

[7]蘇文謹:《英語教學課堂話語中教師的身份構建》,《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