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應將教學與互聯網相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將角色互換式翻轉課堂、微課、網絡平臺相結合,凸顯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內涵,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字]互聯網 形勢與政策課程 翻轉課堂 微課 網絡平臺

2018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創新設計教學方式,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科學地分析當前形勢與政策,準確地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積極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擴大課程的覆蓋面,不斷提高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效果。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開設的一門必修課,主要目的是引導和培養學生如何正確地認識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及培養學生對重大事件問題的分析能力,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傳統的教授方式,這就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創新提出了新要求,就需要將互聯網與教學實際效果兩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利用互聯網創新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形勢與政策課程具有時效性、政治性、理論性等特點,目前各高校都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傳統單一的“你講我聽”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課程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網絡就可以獲得比教師更多的相關信息,如慕課、翻轉課堂、微課、微視頻等,導致教師的授課內容出現滯后或是重復。我們所面臨的大學生是一批有著獨立性格、與時俱進和善于實踐的大學生,他們更渴望一種開放、溫馨而有效的課堂教學環境。那么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熱點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這些促使高校不斷創新改革。

利用互聯網優勢多維構建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式

1.構建“角色互換”式的翻轉課堂

網絡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活動變得被動,傳統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相對枯燥乏味,缺乏視頻等直觀的表達方式,相對來說空洞,很難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針對此而提出了“角色互換”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互聯網選擇優質的學習資源和自己喜愛或感興趣的主題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更多地是以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因此,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再現、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例”,在課前進行背景知識的預習,以問題導入,教師將命運共同體的內涵進行分析,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各小組代表不同的國家,然后選派代表進行觀點的論述,其他小組可以針對問題提出質疑和說出本組的觀點,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總結出應該“堅持和平發展,推動建設新型國家關系”,并結合當代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實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對于翻轉課堂,其課后的延伸也很重要,有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主要以推薦閱讀書籍為主,讀后進行心得體會的撰寫與交流,還可以通過參加校內外的社會實踐等活動開展。

通過將互聯網引入形勢與政策教學后,學生可以提前獲得相關的上課內容,教師可以從單調的知識講解中解放出來,有更充分的時間準備其他授課內容。上課時通過學生提問、教師解答的“互動式”形式來進行授課,這樣一方面促進了教師和學生間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從而使形勢與政策這門課不再是說“大概念”的乏味課。

2.適時引入微課解析難點、重點

微課作為課堂的補充,是在幾分鐘的時間里將課堂上某一具體的內容通過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其目的是將課堂中的某一具體部分單獨提出來,通過圖片、動畫、小視頻等直觀地表現出來,學生隨時隨地地下載觀看,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足。按照教育部文件中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要求,每學期16個學時,連續四年不間斷,但在實際教學中很難將專題講透。例如中美關系,我們需要講現狀、回顧歷史及前景分析等,如果不進行基本了解學生可能會斷章取義,很難客觀地理解問題,如果教師將一些重點、難點或是背景介紹錄制成微課,學生在課前預習觀看,教師在課上只針對現狀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解決課堂中學生遇到的實際困難。當然在微課的選題和制作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注意選題的得當和設計是否精確,選題可以圍繞背景,也可圍繞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這樣易與學生形成共識。對教師來說,微課改變了以往的聽評教學模式,教師采用電子備課、教學、課后總結,使課程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而這些特性正是形勢與政策課程所需的。對現在的大學生來說,微課可以滿足他們對各類知識的掌握,滿足他們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要求,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與補充,也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和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當然,在使用微課的同時也要注意宜精不宜多,不要人為地將其當成一種上課的方法,微課的目的和特點決定了它只是點睛之筆,不可能替代教師的講解,只有合理運用,微課才能有效提高形勢與政策的教學效果。

3.建立個性化網絡平臺,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延伸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互聯網建立一個“個性化”的網絡平臺, 將學生的信息網絡化,將教師的教授從課堂延展到網絡平臺,線上線下同時進行,課上教師全面講,課下教師可以“一對一”在平臺上與學生互動,這樣既可以更加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又可以及時進行針對性的輔導。組織一些社會性質的志愿活動,將課堂上的內容延展到具體的活動里,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對國家的政策方針進行進一步了解與宣傳。在設計實踐主題中要注意參考教學重點、難點和學生實際關心的問題,還要適當地結合當前的熱點,只有學生參與知識性強的實踐活動,才能從中加強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才能在實踐中更好地貫徹和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實踐層面的雙引擎的驅動,將其貫徹課堂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再結合課后作業、討論研習、匯報發言等方式,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延伸性,這將會使形勢與政策課程逐漸豐富起來。比如建立班級群、上傳課程PPT等,學生可針對課程內容發表評論,教師根據課程設置規定評論時間和內容,同時也能夠了解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

翻轉課堂、微課和個性化平臺多維構建的主要成效

將翻轉課堂與微課及個性化網絡平臺結合到一起將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翻轉課堂的先學后教,加之個性化網絡平臺的課后輔導及引入的微課,可以強化概念,解剖重點、難點,最終形成智慧型的新式課堂。通過線上線下的綜合性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關注時事熱點,實現線上線下自主式學習,同時也有效地補充了形勢政策課教學渠道上的不足,將網絡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由之前傳統的單向疏導改為雙向疏通,通過網絡多維構建的形式拓展教師授課內容的領域、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次數。

多維構建不僅彌補了傳統互動教學的不足,還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單一的灌輸模式,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也展現出了不可復制的變動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對教師在洞察學生變化和掌握信息、應對復雜局面等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論是翻轉課堂的轉換,還是微課的點睛,最終都是要把形勢與政策課程建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符合時代特征,并最終形成一種方法和一種理念,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打造智慧型課堂,讓它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與學的融合和統一。

參考文獻:

[1]周鳳梅、劉超:《互聯網+背景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模式的多維構建》,《黃山學院學報》2018年第20期。

[2]劉婷:《互聯網+時代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探索》,《教育教學論壇》2018年第8期。

[3]白靜、李冰:《關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探究》,《高教學刊》2019年第2期。

[4]陳薇:《構建主義視角下“翻轉課堂”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應用》,《廣西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