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了《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 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使職業院校成為就業創業培訓的重要陣地,職業院校年承擔補貼性培訓達到較大規模,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年均達到5000萬人次以上”。

《行動計劃》旨在貫徹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有關部署,推動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創業能力。

“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是職業院校的法定職責?!苯逃柯殬I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社會吸引力不斷增強。但職業院校開展學歷教育和培訓‘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象普遍存在,面向社會開展培訓仍然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因此,推動職業院校敞開校門,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廣泛開展培訓,既有利于支持和促進就業創業,也有利于學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能力,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加快實施。”

《行動計劃》確定的行動目標是,到2022年,使職業院校成為就業創業培訓的重要陣地,基本形成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并重的職業教育辦學格局。職業院校年承擔補貼性培訓達到較大規模;重點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一大批培訓資源庫和典型培訓項目,培養一大批能夠同時承擔學歷教育和培訓任務的教師。

《行動計劃》重點從廣泛開展企業職工技能培訓、積極開展面向重點人群的就業創業培訓、大力開展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做好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推進培訓資源建設和模式改革等10項行動措施,明確提出推動職業院校聯合行業企業面向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建筑新技術應用、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領域,大力開展新技術技能培訓;鼓勵職業院校積極開發面向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去產能分流職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創業培訓項目;支持職業院校對接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面向長期失業青年、農村留守婦女、大齡失業人員等,開發周期短、需求大、易就業的培訓項目。職業院校要大力開展家政、養老、護工、育嬰、電商、快遞、手工等領域初級技能培訓,使失業人員掌握一技之長。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誠表示:“職業教育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急切要求。《行動計劃》由14個部門聯合印發,規格之高、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應該是教育部第一個專門針對職業院校培訓工作、由多部門聯合印發的專項文件,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進入新時代,大力開展培訓,實現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并重應該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鮮明特征,應該成為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價的重要指標。各級各類職業院校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期,積極拓展培訓功能,將培訓與學歷教育共同打造成學校辦學的一體兩面,有力服務于行業企業和社區居民,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貢獻力量?!?/p>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