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暗谌n堂”是依托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的一種新的課堂形式,是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首先對高?!暗谌n堂”的內涵進行介紹,進而分析高?!暗谌n堂”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幾條高?!暗谌n堂”的建設路徑,以期能推動高?!暗谌n堂”的建設。

[關鍵字]微信公眾平臺 高校教學 第三課堂

課題名稱: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暗谌n堂”建設研究——以西安思源學院為例(課題編號:17SYGP011)。

“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改革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內容。借助先進的網絡媒體工具、信息技術手段等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而且可以為日常教學管理活動等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此情況下,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共同構建理想的高校教學模式。

高?!暗谌n堂”的概述

目前關于高校“第三課堂”的概念研究還沒統一的界定。電子科技大學彭焱教授對“第三課堂”的定義如下:“第三課堂”是以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手段,利用互聯網搭建學習平臺,通過搜集和整理網絡資源并作為以后的教學內容,建立支持師生進行在線交流與合作探究的虛擬課堂。根據這一定義,高?!暗谌n堂”的建設與發展是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相關的,以互聯網為依托,構建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學形式。如果第一課堂是指傳統的高校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是指課外實踐活動,那么“第三課堂”則不再采取教室內外這種劃分方式。借助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高校“第三課堂”徹底打破了時空上的局限性,以全新的媒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以達到既可以再現傳統高校課堂教學模式,也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從這一角度來看,高?!暗谌n堂”的建設與發展有利于推動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深度融合,同時通過媒介創新、教育形式創新為高校教育改革發展注入新的活力[1]。

高?!暗谌n堂”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關系

1.高?!暗谌n堂”對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支持作用

目前高?!暗谌n堂”建設主要采取兩種模式:一是依托校園網站建設,二是依托成熟的網絡媒體平臺,包括微信、微博、QQ等,無論采取何種建設形勢,高校“第三課堂”的應用都對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具有顯著的支持作用。以西安思源學院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為例,在板塊設置上,“第三課堂”的內容更加“專精化”,對第一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著重處理,同時強調對學生應用能力的鍛煉和培養,為第二課堂線下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比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廣泛搜集網絡中的英文歌曲、美劇、英語演講視頻等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鍛煉學生的聽力能力。在這樣豐富的板塊內容支持下,學生可以自由展開學習。在實踐活動設計方面,主要通過打造跨文化交際板塊介紹中西方文化,引導學生在理解、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更好地完成跨文化語言學習的任務。此外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各類線下活動信息,包括競賽通知、校園廣播活動等。對其他學科也是如此,“第三課堂”可以為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提供多方面的支持[2]。

2.高?!暗谌n堂”對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教育功能的延續

高校“第三課堂”除了豐富的教育教學功能外,還集聚了許多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其他教育功能,包括教育評價功能、學風建設功能、師生交流功能等。在此方面上,目前微信等成熟網絡媒體平臺的功能更加完善,這也是越來越多的高校愿意依托微信平臺建設高校“第三課堂”的原因。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數據,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數量為8.17億人,占網民總數的98.6%。這主要是由于移動網絡更加方便、快捷,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網絡瀏覽功能。但是高校校園網絡建設主要依托計算機、互聯網,在向移動網絡移植的過程中,許多功能都不夠完善,而微信、QQ等平臺則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可以為教育教學、學生管理評價等功能設計提供有力的支持[3]。在此背景下,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依托的高?!暗谌n堂”建設逐漸成為高校建設發展的主流趨勢。借助這種成熟的移動網絡媒體,不僅能夠節省高?!暗谌n堂”建設的成本費用,而且可以快速提升高校“第三課堂”的建設水平。根據騰訊2018年發布的統計數據,微信用戶已經超過10億人,在國內的覆蓋率極高。高校師生都是微信平臺的忠實用戶,這為依托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教學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借助微信本身的點對點通信功能、微信公眾平臺的一對多的通信功能及實時評價反饋的功能等,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也可以與教師、學生之間展開溝通交流,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在此情況下,可以確保高校“第三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以獲得較好的應用效果[4]。

西安思源學院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建設高?!暗谌n堂”的具體路徑

1.加快微信公眾平臺建設,豐富高?!暗谌n堂”的形式

在依托微信公眾平臺建設高?!暗谌n堂”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為各項教育教學、管理功能等的設計提供方便。在移動網絡由4G技術向5G技術的發展過渡階段,網絡傳輸速率穩定提升,這為視頻等大型教育資源的傳輸和下載提供了有力支持。微信公眾平臺在發布信息時也改變了以往以文本信息為主的形式,通過采用更加豐富的信息表現形式吸引受眾。西安思源學院的高校“第三課堂”的建設也應如此。在各個功能模塊的建設和信息推送的過程中,需要對信息素材進行更加靈活的處理,以學生喜歡的形式呈現學習資源及學習內容。學生在關注微信公眾號后,會自動接收公眾號發布的信息,以此來完成學習資源的擴散過程。為了提高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水平,讓學生主動通過微信平臺獲取學習資源、開展自學活動,高校應號召學生參與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過程。除了各學科公眾號的建設外,還可以以學生社團為基礎開通微信公眾號,網羅相關的學習資源,同時推出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吸引學生的參與。在此情況下,能夠更好地體現高?!暗谌n堂”的建設理念,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

2.發揮微信公眾平臺的作用,支持碎片化學習的開展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建設高?!暗谌n堂”的最大優勢是能夠充分發揮移動媒體的作用,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碎片化學習提供支持。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機已經在高校師生中得到普及,西安思源學院為推動教學的信息化改革,通過與移動、電信公司等單位開展合作,以充話費贈手機等方式為存在實際困難的學生提供優惠手機。在此情況下,基本能夠做到學生人手一機。而且微信平臺功能的操作比較簡單,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學生只需要關注學校的公眾號就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學習資源。除了在課堂上利用智能手機查找資料外,在課下也可以隨時隨地地登錄微信公眾平臺,得到優質的信息推送服務,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效果。目前許多高校已經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上的學習資源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就遇到的問題隨時與教師進行溝通,教師也可以通過發布小測試等方式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遇到的難點問題開展集中探討。除此之外,微信公眾平臺也支持各種API擴展和第三方軟件鏈接,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利用鏈接軟件動手進行虛擬操作等,以豐富自己的學習方式。

3.建立高?!暗谌n堂”保障機制,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在西安思源學院高?!暗谌n堂”的建設過程中也需要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使其與教育信息化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擴大高?!暗谌n堂”的規模,提升高?!暗谌n堂”建設質量。近年來,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已經步入到教學的應用階段,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為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深化保駕護航。目前實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已經進入到收尾階段,從協調共同服務平臺發展到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全面覆蓋,我國已經在教育信息化改革實踐過程中取得了累累果實。各高校的數字教育資源配套水平不斷提升,網絡平臺的利用效率也顯著提高?,F階段應通過建立資金保障機制、安全防護機制等推進信息化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最終構建依托網絡的終身教育體系,使學生在畢業后仍可以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進行學習和深造。在此方面,也需要關注云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的應用,加快平臺資源整合,提高信息篩選效率。從國家高端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出發,推動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暗谌n堂”建設正式進入實踐應用階段,從而充分發揮信息化改革的作用。

4.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結合,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

在西安思源學院高?!暗谌n堂”的應用過程中,需要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加快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目前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已經較為成熟,主要是指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化學習的有效結合。目前美國許多高校會在每周安排1到2節課讓學生在圖書館、寢室等通過網絡開展自主學習。加拿大、韓國等也開設了專門的網絡課程,基于項目研究等形式使學生開展線上探究活動。我國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踐探索過程中,起初僅應用于計算機類課程教學,后來在微信公眾平臺等的支持下,在英語教學、理化試驗課堂、藝術類學科教學等上也進行了廣泛的推廣應用。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組建學習交流群,然后由教師和學生組長編制、發布探究內容,素材多來源于課程教材、實踐教材和網絡資源等,讓學生圍繞某個主題進行實踐探究活動。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隨時在組內提出問題并展開交流探討,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完成項目探究任務后,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線上或線下的總結匯報。在這樣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

參考文獻:

[1]李曉俠:《新媒體時代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年第35卷第10期,第140-141頁。

[2]謝佩華、王虎威、趙隨星:《基于應用型高校第二課堂輔助體系的評價體系研究——以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為例》,《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第197-198頁。

[3]李興華、滿澤陽、施佳歡:《高校第二課堂思想引領模式對“雙一流”建設中“立德樹人”的意義研究》,《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9卷S1期,第114-121頁。

[4]胡安琪、吉順權:《基于用戶需求的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策略和功能設計研究——以蘇州科技大學圖書館為例》,《圖書館學研究》2018年第8期,第27-32頁。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