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2018年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及全國教育大會、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都強調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資源,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還強調了新媒體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本文以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為例,把課程思政與新媒體相結合,利用微信公眾號輔助課程思政教學,使之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活起來,增強了教學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實踐表明,課程思政新媒體教學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授知識,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效發揮了專業課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數字信號處理 課程思政 新媒體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學改革重點攻關項目《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合力聯動“三全一新”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7BG109)的階段性成果。

引 言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2018年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推動高校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強調,要加強嵌入式、融入式、滲透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聯系起來[3];2019年,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資源[4]。從幾次事關我國教育工作頂層設計的重要會議上看,課程思政是當前教育的大勢所趨,新媒體教學是活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學理念的更新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擔負“百年育人”重任的教育行業,面臨著如何實現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質量的問題。如今的大學課堂,教師面對的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數字原生代,其學習特點呈現非線性快速訪問、信息獲取網絡化、對課程質量要求高、缺乏包容性等特征,這些特征給傳統的專業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5]。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的更新,是適應當代教育的必備前提。

1.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

思政課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態度。專業課是高校為達成專業培養目標而開設的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必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長期以來,思政課負責的“傳道”與專業課負責的“授業”各司其職,“德育”與“智育”相互分離,鮮有交叉。

專業課雖然各不相同,但自然科學和哲學有著很多相通之處,對自然科學現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認知升華,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規律觀、矛盾觀、量變質變觀等,所以專業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6]。因此,課程思政是科學與哲學的融合,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在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完成了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

2.傳統教學向新媒體教學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書本為主體,課堂為載體,板書、PPT、課堂提問、課后作業等為手段。這種模式已在高校延續了幾十年,是“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雖然其完成了知識的傳承,但是教學方法單一、形式呆板,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關注度不夠。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及移動通信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作為新的教學方式,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重視。以教師為中心的“一刀切”教學模式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正在向以學為主的數字化新媒體教學轉型。

3.傳統型教師向信息型教師的轉變

傳統型教師是教學的主宰,在教學當中扮演著灌輸知識的主導角色。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知識的快速迭代與更新、教學受眾的數字原生態化,要求教師的知識不僅要專,而且要廣,應將傳統型教師的單一性轉變成信息型教師的綜合性;傳統型教師對知識的復制轉變成信息型教師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傳統型教師德育引領的缺位轉變成信息型教師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

信息型教師要適應新媒體教學,就要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所謂信息素養就是對信息進行有效檢索、評價、鑒別與應用的能力,是一種了解、搜集、評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識架構。素質教育離不開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離不開教育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離不開教師的信息化。

以微信公眾號為載體進行課程思政新媒體教學

數字信號處理是信號處理知識體系中的一門課程,該課程在構建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和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具有基礎理論寬泛、概念抽象、設計復雜、需要扎實的數學功底等特點,教好及學好這門課程并非易事。

西安郵電大學數字信號處理教學團隊,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更新教學理念,對新形勢下的大學生“信息獲取市場”展開仔細調研,進行了一系列新媒體教學探索,利用教學網站、班級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手段,有效延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

微信公眾號是時下主流的互動方式之一,公眾號推送的內容可通過不同方式在微信用戶中傳播。微信公眾號能關聯學生的線上及線下學習,延伸了教學的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將微信公眾號運用于教學,是新媒體教學方式之一,其傳播速度和廣度要大于傳統課堂教學。學校開通了“西郵信號處理”微信公眾號,用新媒體的形式來開展數字信號處理的課程思政教學,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上革新、形式上新穎、理念上先進的特點,增強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提升了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微信公眾號文章的內容組織

教師先把數字信號處理的教學內容碎片化,不斷挖掘知識點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晦澀難懂的知識通過多年教學內化,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和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與時下大學生流行的話題相結合,撰寫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公眾號文章,并積極進行推廣。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微信公眾號文章,在輕松幽默的氛圍下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表1 “西郵信號處理”公眾號文章類別列表

從“西郵信號處理”公眾號文章類別表可以看出,公眾號的文章是數字信號處理教學過程方方面面的新媒體呈現,教師在組織內容時,會努力做到立意新穎、文筆流暢、語氣詼諧。教師持續定期地在微信中推送文章,不僅迎合了當代大學生知識獲取的方式,還巧妙地融入了思政元素,讓專業課以新媒體的方式挑起了思政擔。

2.微信公眾號的運維

對于高校教學團隊用于輔助教學的非營利性微信公眾號,應如何進行運維才能保證其有效運行,是需要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在“西郵信號處理”公眾號的運用中,學校充分利用了教學團隊及學生基礎,在文章撰寫方面,采取教師約稿、學生征稿的方式進行,并有一定的獎勵機制;在在線答疑方面,通過團隊教師按周值班的方式進行,保證讀者提出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回復;在文章編輯方面,主要以學生參與為主;在公號的推廣方面,通過文章推廣、轉載、課堂運用以及抽獎等方式進行。總之,通過師生聯合,群策群力,有效保證了微信公眾號的正常運行。

3.基于微信公眾號的新媒體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合理利用微信公眾號實現了線上線下教學和課程思政教學,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到某個知識點時,會利用微信公眾號對應的文章作為教學案例或教學內容的延伸。同時,教師還引導學生用微信公眾號的章節復習進行課堂章節小結梳理。微信公眾號中的勵志文章能傳播正能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另外,微信公眾號對教師的提升也極有幫助,其科研應用篇可有助于教學與科研的相生相長。

微信公眾號還可以運用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在課堂學習之前,學生通過微信公眾號學習知識點,完成翻轉課堂課下學習的第一步。學生遇到難題時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提問,公眾號中的答疑環節,可實現教師和學生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有利于打造師生學習共同體。

結 語

以微信公眾號為載體的課程思政新媒體教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專業知識,潛移默化地完成價值引領,實現了傳統課堂教學與新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契合數字原住民的知識獲取方式,合理利用了碎片化時間,擴展了專業課的教學時間和空間維度,能有效獲取教學反饋,形成了教學的閉環,活化了教學效果。課程思政和新媒體的結合,發揮了專業課的育人功能,有效保證了專業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是“互聯網+”環境下值得推廣的一種新媒體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2016年12月。

[2]《堅持以本為本 推進四個回歸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2018年6月21日。

[3]《全國教育大會》,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2018年9月。

[4]《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2019年3月。

[5]楊現民、趙鑫碩、陳世超:《“互聯網+”時代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與發展》,《中國電化教育》2017年第10期,第51-59頁。

[6]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年第1期,第64-66頁。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