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澄城中學“玉泉”文學社:構筑一座城的文化風景
作者:孔祥娜
發布時間:2019-11-13 10:37:37 來源:教師報
走進干凈整潔、極富渭北風情的國家級衛生縣——澄城縣,風雨滄桑、氣勢恢宏的澄城樂樓,壯觀宏麗、富于“小雁塔”氣勢的唐精進寺塔和澄城中學玉泉文學社,也許是每一位來澄的人值得觀看的地方。
“玉泉”社的“千人大會”
在澄中城寬敞干凈的樓道里,忽然一陣明亮而悠然的歌聲飄過耳旁。一個身形瘦高的男子手里拿著一摞雜志興沖沖地走上三樓。
“快看一下雜志。”高瘦男子還未跨進玉泉文學社的門檻,郭軍平聞聲已迎了出來,一把把雜志攬了過去。
澄中的文學社之所以名為“玉泉”,與澄中百余年的校史有關。“澄城中學前身即為清代的玉泉書院。”郭軍平對記者說道。
高瘦男子是澄中校團委書記李玉強,他最近剛接管文學社和學校的團委工作。李玉強對那一期的《古徵文學》很是贊賞。他揚了揚雜志說:“當時我還是會計,那期封二、封三把我們千人大會登了,排版也好。”
李玉強口中的“千人大會”是2015年澄城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縣文聯為了祝賀《古徵文學》雜志創刊同時舉行郭軍平《詩意語文:走筆黃土地》贈送儀式而召開的會議,來自全縣的中小學校長、語文教師以及玉泉文學社的學生近千人參會。當時,涌動的人群坐滿了整個會議大廳。
“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大會。”郭軍平說:“會上,縣里為了嘉獎我們文學社對語文教學的促進,給了我們一定的獎勵和支持,鼓舞了我們的信心。”他隨手翻開一本《古徵文學》的目錄頁,一個叫“縣域文萃”的欄目里,有多篇來自小城各個行業不同單位的作者的文章。
“像這個作者,是在韓城工作的澄城籍工人,他經常給我們投稿,還在家和他上澄中的孩子討論怎么寫文章。他給我打過好幾次電話請教文章的得失,這次得知被選上刊載了,他當天夜里打電話感謝我,語氣高興得像個孩子。”不知道何時走進屋里的《古徵文學》責任編輯付娟麗老師,在一旁指著其中一個作者的名字說道。
“鉛字塊間”的教育初心
正如付娟麗所說,很多社會人士關注文學社并對其“泉”心“泉”意,起初是源于孩子帶回家的那一份小小《澄中學報》里的“大千世界”。《澄中學報》和《古徵文學》是玉泉社的社報、社刊,只不過后者創建的比較晚些。
然而對于澄中校長王會香來說,文學社的社會影響讓她更心有慰藉。王會香說:“前兩任校長和我均重視文學社的初心,是想讓書香滿校園,用校園文學來營造文學校園氛圍,創立澄中的辦學特色。”文學刊物是相對投資小、影響大的方式,對于一般縣域學校而言,或許再合適不過了。
“文字歷來是精神的載體。通過學生們人手一份報紙,我們可以很好地采用多變的形式,把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基因等‘優質精神食糧’有效地補充給這些青年學子們。立德樹人,厚植愛國情懷,這才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我們三代校長始終支持文學社的原因。”王會香說。
為了支持文學社的發展,王會香把原來“窩在”一間小辦公室的文學社活動室遷到了現在主教學樓三樓這間寬敞的大會議室中,并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同時設立專職的輔導教師負責文學社。
有著二十多年高中語文教學經驗的郭軍平就是文學社的專職輔導教師兼負責人。談起這個問題時,郭軍平一臉的幸福:“我喜歡寫作,讓我專門負責這件事情,我不僅可以全力以赴研究寫作教學,還能精心培養寫作的好苗子,又可以把我多年教學的心得通過學報輻射給學校三千名師生,真是暢快。”
自從郭軍平專職負責文學社以來,他就把滿腔的熱情都化為工作動力,在學校的支持下不僅創辦了《古徵文學》雙月刊,作為學生、教師、社會文學創作展示的平臺,還改版了《澄中學報》,調整了十幾個欄目,組配了一支兼職的教師編輯隊伍,又把學報作為學生作文發表、教師閱讀指導、教師語文教學經驗交流、學生學習資源供應庫等多種功用集于一體的教育教學“推動器”;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社規,使文學社的活動規范化、制度化。近年來,在他的努力探索下,《澄中學報》和《古徵文學》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評為“全國優秀校園文學報刊”,文學社也斬獲“意林青少年作家培養基地”“全國優秀校園文學社團”“全國示范校園文學社團”等七八項榮譽。
現任文學社副社長,就讀高二的張璇菲同學告訴記者,她高一寫作時總覺得筆尖干涸,很多感覺用文字表達不出來。自從被選入文學社以來,一直堅持每周三社活動中在積累本上積累詞句,聽郭老師的名篇點撥,不定期和來校的作家交流,系統地閱讀和研討、練筆。一年多下來,《漫維》《華山文學》等刊物上都已經有她的作品刊發,還獲了好多的征文比賽獎,閱讀水平也提升了很多。她說,一顆“作家夢”的種子已經悄然在她的心中誕生。
而同是就讀于高二的梁開同學則更關注實際閱讀效果,因為高中語文的閱讀與寫作一直是一個讓他頗難攻克的“學習堡壘”。“在玉泉社內,有作家型教師郭老師和我們一起同寫一篇文章,一起分析文章結構,一起研討出題思路,一起共讀一本經典,解決我的困惑。現在閱讀與寫作對我來說是一種研究和享受了。”梁開還把這些體悟寫成文章發表在學報上,與更多的同學分享。
冬去春來,“玉泉”不僅哺育著學生,同樣也滋養著教師。一些喜歡文學的語文教師逐漸自愿地聚集在文學社周圍,做起了文學社的兼職編輯。閱讀、交流、篩選文章、自己操刀,寫高考下水文……付娟麗的視野在不斷開闊,業務寫作水平也突飛猛進。去年,她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的委員。像付娟麗這樣的教師,澄中已經有7位。
一路走來,風景這邊更好
寒來暑往,“玉泉”社成立至今已歷19個春秋。一路風雨,一路成長。玉泉也曾經歷過稿源缺乏的困難。也曾面臨學校語文教師師資緊張,教師授課任務重,高考壓力大,無法抽教師兼顧文學社的工作的考驗。然而,本著“母語教學始終是教學的根脈,而文學社是母語教學最好的輔助方式”的共識和辦學理念,三任校長高舉校園文學的大旗,或獎勵或開源或調人,披荊斬棘,使文學社的發展未有中斷。
2016年,國家開始倡導校園社團建設,渭南市也將社團建設作為推動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全面展開了整體推進的工作。此時,學校在資金和管理方面重點支持文學社的發展,玉泉也迎來了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尤其是2015年,在擴大原來《澄中學報》內容量的基礎上,《古徵文學》的創建為校園文學的發展搭建了一個高端平臺,與學報交叉定位、珠聯璧合,加之文學社一系列采風、寫作指導、演講、朗誦比賽、編演課本劇、拍攝微電影等活動和1000多名學生獲得的各級各類大賽獎項,為文學社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口碑,省內外的兄弟學校紛紛慕名前來參觀學習。
一個校園文學社怎樣發展壯大?郭軍平這樣總結:“一要有一套好的制度,比如活動制度、考勤制度、獎懲制度等并嚴格執行;二要有學校的支持,這個支持要一以貫之;三要有專業的、專職輔導老師;四要有豐富多彩的活動,五要有有特色的刊物。”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現在,玉泉文學社已經成為澄中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