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種的‘西農511’小麥,光品質出色這一項,一年就多賣了75萬元。種糧靠品種,好品種得靠西農專家!”在華陰縣華西鎮召開的2019年陜西省優質小麥產業峰會現場,陜西北洛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喜不自禁。

從一個品種挽救大半個新中國的“碧瑪1號”到推廣面積超1億畝的優質強筋小麥“西農979”,從世界首例成年體細胞克隆山羊“陽陽”到首次在病毒界發現朊病毒,從我國自育蘋果品種“秦冠”到新近通過國審的蘋果品種“瑞陽”“瑞雪”,從享譽全國的“西農莎能奶山羊”到美名遠揚的“秦川牛”,從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到助推陜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里……一項項助推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科技成果,都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服務國家戰略、把使命鐫刻在中國西部大地上的生動寫照。

堅守初心 走特色發展之路

1934年,正是內憂外患、民族危亡之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創建。從建校之日起,學校就肩負起“教育救國”“興學興農”的時代使命,“樹德務滋、樹基務堅”也成為這所農業高校85年來貫徹始終的教育理念。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旱區農業發展,又在楊凌組建了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陜西省農業科學院、陜西省林業科學院、西北林學院等一批農業科教單位,不足10平方公里的區域聚集了10個科教單位5000多名農業科技人才,打造出我國農業學科門類齊全、農業科技人才密集的“農科城”,先后取得5000多項科研成果,為我國農業高等教育和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1999年9月11日,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聲中,作為科教體制改革的重大試驗,國家決定將同處楊凌的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7家科教單位,合并組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這所大學的成立,開創了我國大學與科研單位合并的先河,被賦予了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撐和高素質人才支持的國家使命。

合并組建20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站在推動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前沿,不斷深化科教體制統籌改革,實現了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區校融合的重大突破,建立起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新體制,被譽為“產學研結合的范例”“科教體制改革的一面旗幟”。同時,學校也相繼獲批設立研究生院,被列入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和“雙一流”大學建設行列,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農林水學科齊全,支撐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優勢突出的大學,正朝著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目標砥礪奮進。

牢記使命 服務旱區農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生作風扎實,吃苦耐勞,能干事、勇擔當,我們關嶺這樣的貧困縣,能來30名這樣的大學生,太給力了!”貴州關嶺縣委組織部門領導對西農的選調生高度肯定。

20年來,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立了“通專結合、本研貫通、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三農”情懷的服務現代農業的學術精英、創新創業技術領軍人才和社會發展管理人才,累計為社會培養輸送各類人才10萬人,50%以上畢業生扎根西部,學校被譽為“西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熔爐”,為“三農”一線培養了一大批“靠得住”“留得住”“用得上”的優秀人才。

20年春華秋實、碩果喜人。學校既把文章寫在國際權威期刊上,又把成果寫在中國大地上。2018年8月,作為國內獨家參與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單位,完成的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研究成果在《Science》發表,被學界稱為征服了小麥遺傳密碼的“珠穆朗瑪峰”;2019年1月,青年學者首次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填補了重大國際研究空白,被譽為“可寫入教科書”的成果;2019年6月,學校青年團隊參與以學校為第一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高水平論文,為反芻動物角具有單一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提供了證據……

在國民經濟主戰場,學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需求,組建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高水平研究平臺,攻克重大科學和關鍵技術難題,支撐引領旱區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包括:破解“小麥癌癥”條銹病防治難題;主導黃淮麥區小麥品種6次更新換代中的4次,培育優質強筋小麥品種“西農979”累計推廣面積過億畝;建立旱區農業高效用水技術體系;攻克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這一世界難題,助推陜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里;突破黃土高原蘋果優質高效綠色生產的系列關鍵技術,支撐陜西、山西、甘肅、寧夏等區域成為我國優質蘋果產業基地,實現蘋果適生區的“西進北擴”;確定我國釀酒葡萄的優生區,構建葡萄酒產業鏈技術體系……

在黃土高原、渭北旱原、秦巴山區,分布著無數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和試驗站:蘋果、獼猴桃、甜瓜、紅棗、蔬菜、核桃、櫻桃、茶葉、奶山羊、秦川牛……成百上千名專家、教授奔波在田野地頭,讓科技的火種在希望的田野上燎原,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作為服務“三農”的一面旗幟,學校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特色,成功構建了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在全國18個省區建立28個試驗示范站、46個示范基地和100多個新品種示范園。同時,構建以楊凌為起點,立足陜西、面向西北、服務全國、輻射“絲綢之路”沿線的科技示范網絡,受益農民超過千萬戶,年均新增社會經濟效益200多億元。

2016年11月,學校主導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短短3年,吸引絲路沿線17個國家85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廣泛合作。同時,學校在絲路沿線國家建立了4個科技示范園、新品種示范園等,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在中亞國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扶貧的主戰場上,到處是西農師生活躍的身影。學校在合陽、鎮巴、城固、紫陽等貧困縣布局建設10個產學研一體化的扶貧示范推廣基地,探索建立“三團一隊”扶貧工作新模式,助力陜西合陽縣實現脫貧摘帽。依托中央組織部門在學校設立的全國農業農村干部培訓基地以及學校農民發展學院、試驗示范基地等,形成立足西部、輻射全國的教育培訓新格局,年均培訓農業農村干部和農民7.8萬余人次,為鄉村振興積蓄了活力和動力。學校定點扶貧工作被國家扶貧機構考核為“好”,也是國家教育部門直屬高校考核為“好”的14所高校之一;“三團一隊”案例入選國家教育部門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

接續奮斗 再赴新征程

2019年9月5日,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對涉農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服務“三農”事業發展予以充分肯定,對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發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在全校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及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10月21日,黨和國家領導人來校調研,在充分肯定學校發展成就的同時,就扎實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認真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持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更好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新時代帶來新機遇,“西農人”當有新作為。進入新時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牢固樹立和踐行“面向國家戰略、突出優勢特色、作出一流貢獻”的發展理念,落實立德樹人一個根本任務,堅持“頂天”“立地”兩個發展方向,積極實施人才強校、國際化、信息化三大戰略,履行好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文明、人類健康、鄉村振興四大學科使命,爭做培養卓越農林人才、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未來農業發展、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校地深度融合發展等五個方面的標桿。

校黨委書記李興旺表示,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按照黨和國家領導人調研指示,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繼續發揚“扎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校長吳普特表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因農而生、以農立命,學校將始終堅持“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理念,按照“12345”的發展思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扎實履行支撐和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任,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西農智慧,貢獻西農力量。


責任編輯:陳棟